圖一:消費者在票牛APP購買的溢價票,待配票中也無法退票。消費者供圖
(資料圖)
圖二:票面2000元的門票,票牛APP售價3萬元以上。 資料圖片
沉寂了三年的演出市場終于熱鬧起來了。今年,線下演出市場逐步復蘇,熱門演唱會門票“一票難求”再次成為常態。
“一直在售票網站蹲守,結果剛開始發售就秒沒。”大四學生栗子是周杰倫的粉絲,搶票失敗后她一連發了幾條朋友圈表達自己遺憾的心情。然而與此同時,摩天輪、票牛等票務平臺卻可以確保買到周杰倫演唱會門票,只是這些非授權平臺的門票價格遠遠高于票面價格,一張甚至可以加價上千元。
摩天輪平臺退款手續費高
時隔三年,周杰倫演唱會回歸受到粉絲熱捧。多名網友稱,在購票網站刷新等了好久,連購票頁面都沒看到,再次刷新就顯示售罄了。在票務平臺大麥APP上,周杰倫太原站演唱會的想看人數是155.1萬,海口站的想看人數是131.5萬,呼和浩特站也有84.6萬。
正規授權票務平臺一票難求。但社交平臺上卻有不少倒手轉賣門票的身影,一個個買后又因距離或其他非可抗因素去不了的“粉絲”堅稱自己非“黃牛”,只有單張或兩三張連座門票。
3月13日,周杰倫嘉年華2023世界巡回演唱會——太原站、呼和浩特站主辦方發布公告,喊話摩天輪票務、票牛網、有票網等平臺停止侵權。公告顯示,主辦方僅委托大麥、貓眼等六家單位(票務公司)進行票務銷售,但目前在摩天輪、票牛等平臺卻出現了公開或隱匿兜售演唱會門票的情況,這些非授權門票價格遠遠高于票面價格,并做出兩聯號、三聯號等位置承諾,牟取不當利益。
記者了解到,周杰倫演唱會門票的票價為500元到2000元,在其他非授權平臺購買,需要加價幾千元甚至上萬元。山東消費者李先生告訴《中國消費者報》記者,2月2日,他在票牛APP購買了周杰倫演唱會呼和浩特站門票。VIP席位的票面價格為2000元,但票牛APP的實際售價為4964元,加價了近3000元。購買后一個多月的時間里,訂單狀態都顯示“配票中”。
“我看到在授權平臺購買呼和浩特站的演唱會門票需要實名認證,但票牛平臺就沒有這個要求。”李先生說,看到主辦方發布的公告后,得知票牛不是授權平臺,擔心自己買的票是假的,于是要求退款。但讓他郁悶的是:“第一天晚上沒打通客服電話;次日依然沒接通;第三天打通了,客服告訴我不能退款;第四天我打電話要求退款,客服協商說要扣10%手續費。我沒有享受
到任何服務,也沒收到票,拒絕了這一方案,此后他們又協商說不允許退,扣10%手續費的方案對方也不答應了。”
記者日前了解到,經過不斷投訴及與票牛平臺溝通,李先生已退票退款,但需扣除30%的手續費。
一位來自西藏的消費者對記者說,她2月份在摩天輪票務平臺購買了周杰倫演唱會門票,比票面金額加價1000多元。她還購買了加速包,但依然是待配票狀態。“看到公告后,我擔心門票的真實性,還了解到并不能全額退費,因為退款需要扣高額手續費。”她說。
無獨有偶,記者在小紅書上看到有不少人反映自己在摩天輪票務平臺購買的周杰倫演唱會門票沒有出票,想要退款需被收取手續費和服務費上千元。
江蘇消費者張女士對記者說,1月30日,她在票牛APP購買了三張常州音樂節的電子門票,過了兩個月也沒出票,連驗證碼都沒發給她。“我要求出票,他們卻說音樂節開始前48小時出票。既然他們不能出票,我便要求退票,結果票牛客服說不能退票。”張女士說,后來經過不斷投訴,賣票的商家同意全額退款,但票牛卻要求收取15%手續費,承諾3—7個工作日退款,但依然沒有按時到賬。
在票牛APP購票無需實名
《中國消費者報》記者下載了大麥、貓眼APP,看到周杰倫演唱會太原站、呼和浩特站需要實名制購票。貓眼APP顯示,每個訂單可購買兩張門票,一票一證,實名購票入場;大麥APP顯示,每筆訂單最多購買兩張,每個賬號最多購買兩張,實名制觀演。
而在摩天輪APP上,卻顯示最多可購買6張,有多張需求可以聯系在線客服。
記者還在票牛APP上看到,購買周杰倫演唱會太原站、呼和浩特站的門票并不需要實名。李先生及多位消費者也告訴記者,其在票牛、摩天輪購票時沒有被要求實名購票。
對此,記者詢問票牛客服不實名購票是否會影響進場?客服稱“如果實名認證的話,下單會有提示”,并保證不實名可以正常入場。
主辦方明確規定禁止6家委托單位以外的票務公司售賣周杰倫演唱會門票,但《中國消費者報》記者在票牛APP看到,現在依然可以購買太原站、呼和浩特站門票。因票價具有浮動性,3月30日,記者查看時,8月17日的呼和浩特站場次,票面2000元的VIP席位最高已售至3.36萬元。
記者了解到,目前在摩天輪票務平臺已無法直接購買周杰倫演唱會太原站、呼和浩特站門票,頁面設置了預約提醒按鍵,有票時會進行提醒。
北京瀛和律師事務所律師蔣碩在接受《中國消費者報》記者采訪時表示,票牛、摩天輪等互聯網售票平臺屬于二級票務平臺,在經營過程中應當嚴格落實平臺責任,盡到審核義務。在主辦方明確禁止委托單位以外的票務公司售賣門票的情況下,售票平臺更應認真核實票務銷售資質及授權,不得為售賣“黃牛票”提供便利。
●專家觀點
不合理限制消費者退票涉嫌“霸王條款”
摩天輪、票牛票務公司或是待配票狀態不允許消費者退票,或是退票要收取高額手續費。那么,這一規定是否合理?
“演出票一般采用網絡方式銷售,而且在實踐中通常無法像普通網絡銷售商品一樣適用‘七天無理由退貨’。時效性和有限性是演出票不同于一般商品的重要特征。”北京瀛和律師事務所律師蔣碩表示,加價購買的演出票,若長期處于待配售狀態,則有別于直接銷售的演出票,實際上屬于預售票,不符合演出票“時效性”和“有限性”的特征,不應當限制消費者的退票權利。部分票務平臺不合理地限制消費者的退票權利,涉嫌“霸王條款”。
他進一步解釋說,根據《民法典》第四百九十七條規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該格式條款無效:提供格式條款一方不合理地免除或者減輕其責任、加重對方責任、限制對方主要權利”;《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二十六條同樣對經營者使用格式條款進行了限制,“經營者不得以格式條款、通知、聲明、店堂告示等方式,作出排除或者限制消費者權利、減輕或者免除經營者責任、加重消費者責任等對消費者不公平、不合理的規定,不得利用格式條款并借助技術手段強制交易。格式條款、通知、聲明、店堂告示等含有前款所列內容的,其內容無效”。(王小月)
違規溢價票阻礙市場發展
高溢價演出門票話題已是老生常談。2016年,王菲“幻樂一場”演唱會的“黃牛”事件曾引起熱議。該演唱會號稱在32秒內售罄萬張門票。隨后,“黃牛票”瞬間被炒到超過1萬元,第一排中心位置甚至有人要價百萬元,而票面價格僅要1000元。
早在2021年,文化和旅游部頒布《演出票務服務與技術規范》,這是國內首個演出票務領域的行業標準,由中國演出行業協會牽頭起草。
中國演出行業協會認為,對比近年電影行業走過的路徑,電影產業得以迅猛發展,認證完備且全國統一、開放票務系統的助力不可小覷,市場信息數據化反哺行業的效應有目共睹。
一業內人士對記者表示,“黃牛”的大量惡劣行徑,如與某些不良平臺勾結囤票,甚至散布不實信息哄抬票價,若不加以管理,必將嚴重擾亂正常票務市場運行。
北京瀛和律師事務所律師蔣碩認為,從立法層面看,亟須完善與二級票務市場相關的法律法規,對倒賣“黃牛票”的行為進行有效監管和約束;同時,應對重點營業性演出門票銷售探索實名制管理,加大對違法違規演出票務經營活動的執法力度,嚴格落實各方主體責任。除行政處罰外,可視情況將演出舉辦單位、票務經營單位、互聯網銷售平臺列入文化市場警示名單或者黑名單予以信用警示或懲戒,從源頭避免違規溢價票的出現。
責任編輯:Rex_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