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網科技4月24日訊(記者 李婷)經歷短暫調整期的保險行業有望迎來新一輪成長周期,已成業內共識。戰略窗口期,保險行業從粗放模式向精細化轉化,催生非標體市場新空間,險企的能力模型也亟待升級。
近日,清華大學五道口金融學院中國保險與養老金研究中心主任魏晨陽表示,我國已經進入老齡化社會,現有社會保障體系亟待商業保險的補充,非標體與個性化服務將成為健康險創新增長的新動能。
挖掘非標體保險市場,數據分析、經濟效益評估及營銷投入等方面的考驗不容忽視,數字經濟時代,險企亟需打造新的競爭力。
(資料圖)
保險業迎復蘇拐點
中國保險業正處于深度轉型期,多重負面因素共振,行業低速發展。根據中國銀保監會發布的數據,2022年,保險行業共取得原保險保費收入46957億元,按可比口徑同比增長4.58%,保險金額增長12.63%。
魏晨陽分析,保費收入處于低增長狀態,保額增幅高于保費,體現了行業進一步回歸保障本源。宏觀經濟增速放緩,疫情防疫政策影響無法面對面展業,均制約了行業發展。
除了外部因素,長期粗放式發展模式也暴露了諸多短板。傳統的“人海戰術”增長模式失靈,行業步入“用戶為王”新周期。近年來,代理人隊伍清虛提質成為趨勢,自2019年以來,我國執業登記的保險銷售人員數量減少超過400萬人。
魏晨陽指出,市場上仍然缺少好產品,尤其是健康險等保障類保險,一方面高度同質化,另一方面在定價和風險評估等方面不可持續。
今年以來行業扭轉了萎靡態,凸顯了強大韌性。1-2月保險行業共實現原保險保費收入14045.73億元,同比增長8.37%。
在魏晨陽看來,多重因素促進行業加速回暖。從負債端看,保障型保險產品消費需求在疫情期間受到抑制,伴隨宏觀經濟復蘇、居民預期收入提升,保險消費有望逐步迎來復蘇。從資產端看,伴隨國內穩增長政策持續落地,宏觀經濟預期改善,新增固收類投資收益率壓力將有所緩解。
此外,新準則將加大保險公司資產負債的波動性,或將驅動保險公司聚焦于盈利性更好的業務,主推壽險業從規模擴張向效率提升的轉型升級。新會計準則或將對行業產生深遠影響。
行業供需兩側同時釋放利好。疫情過后,消費者的保障意識更強,需求釋放。清華大學五道口金融學院中國保險與養老金研究中心和互聯網保險科技平臺元保共同發布的《2022年中國互聯網保險消費者洞察報告》顯示,“80后”是保險消費的中流砥柱,且更傾向于在互聯網上買保險。其中75%的家庭年度保險花費超5000元。
從行業創新層面來看,不少公司致力于開發更好的產品。數字化時代國家層高度重視和支持數字經濟,不論是大廠還是保險科技公司,目前都在研究如何利用好數據,推動產品創新。
如何挖潛新需求
新舊周期切換,行業迎來結構性調整,這對險企的服務和產品能力也提出更高要求。
魏晨陽表示,非標體市場目前存在較大的供需缺口。麥肯錫發布的報告顯示,盡管老年人及帶病人群的醫療支出占比高達60%,但由于適用的商保產品有限,該類人群貢獻的商保保費占比僅為5%左右。
開發非標體保險并非易事,對險企掌握的核心能力提出新的需求。首先,風險定價對數據的要求高,需要非標體或有類似個性化需求人群的特定數據。其次,相較而言,非標體保險對需求的體量和能否達到規模效益的評估難度更大。同時,對營銷策略和相應成本要求也更高。
魏晨陽認為,面對亟待爆發的藍海市場,險企若想抓住機遇,評估和聚焦特定需求,產品開發創新能力不可或缺。有效的線上線下營銷能力以及風控能力也是關鍵所在。
究其根本,險企需要擺脫粗放式增長模式,底層是技術能力,或與科技公司等技術賦能者有效對接場景/需求的能力。
另外,人工智能迎來劃時代的突破,將為保險行業帶來更高效的運營、更創新的產品與服務以及更廣大的市場。
基于大模型學習,信息梳理和概括能力、支持交互的能力、支持學習/創造性工作的能力空前加強。
當下火爆的ChatGPT賦能場景極具想象力。例如,在保險研發環節,可以更有效地進行數據信息梳理和分析;營銷模式上,智能化/個性化的互動式銷售和客戶服務,更好地判斷客戶的消費偏好,精準推薦保險產品,從而取代大量人力;在保險理賠方面,則可以加快推動流程,提高準確性,節省人力等等。
責任編輯:Rex_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