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資料圖)
《自然·天文學》發表的一篇論文提出,在小麥哲倫云(一處比鄰銀河系的矮星系)的數百個年輕恒星周圍檢測到了行星形成的成分。這些發現基于詹姆斯·韋布天文望遠鏡的數據,有助于人們理解在原料比銀河系匱乏的星系中行星是否能形成。
行星始于沙狀或煤灰狀塵埃的微觀顆粒。隨時間流逝,塵埃顆粒黏合起來形成礫石,礫石聚集成巖石星子,星子輕輕碰撞形成行星核。但形成塵埃的原料,如硅、鎂、鋁和鐵等元素在小麥哲倫分子云中相對較少。
使用韋布望遠鏡的紅外成像可以檢測溫暖塵埃發出的熱輻射,英國皇家天文臺研究人員在小麥哲倫云中被稱為NGC 346的恒星形成區域,觀測了數百個年輕的低質量恒星(比太陽年輕、質量輕的恒星)。團隊檢測到塵埃圍繞在年輕恒星近處的跡象,意味著行星應會隨著年輕恒星的成熟而形成。
研究表明,小麥哲倫云形成巖石元素的豐度類似于更遙遠星系的情況,紅移約為2(在宇宙歷史上大約110億至120億年前的一個時期),天文學家稱之為“宇宙正午”。團隊推斷,行星或形成于這一時期及其后。
責任編輯:Rex_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