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檢和患病人數猛增,醫療資源卻處處掣肘,如何有效實現疾病預防關口的前移?4月21-28日,“2023第十屆301論健暨第十二屆全國體檢中心主任高峰論壇、全軍健康管理專業委員會學術年會”(以下簡稱“大會”)隆重舉行。會上,中華醫學會健康管理學分會前任主任委員、解放軍總醫院第二醫學中心健康管理研究院主任曾強教授尖銳指出,全國大多數體檢機構仍以辨病體檢為核心,沒有真正做好預防。基層和縣域體檢中心面臨最大的問題不是“蓋房子”,而是缺少主檢醫師。對此他認為,實現預防關口前移的破局之道在于人工智能,“人不夠,病和事又多,破局只能從人工智能開始”。
(資料圖)
此次大會恰逢“301論健”創辦十周年,十載歲月淬煉,301論健已打造成為我國重要的健康管理學術交流平臺、國內健康管理學術論壇的標桿。大會上,曾強教授作《人工智能引領健康管理新十年》主旨報告,對中國健康管理行業十年來的發展進行梳理回顧,并介紹人工智能賦能健康管理行業的應用實踐,展望未來十年人工智能對健康管理行業帶來的影響。
回顧過去十年:國民健康管理意識提升 醫療資源處處掣肘
曾強教授介紹,健康管理在過去的十年里,國民健康管理意識提升,“定期檢查,預防為主”的概念逐漸深入人心,《中國衛生健康統計年鑒(2021)》顯示,我國健康檢查人次從2009年的2.3億人次增至2020年的4.31億人次;技術層面,我國健康管理從傳統的體檢技術,逐步向數字化、智能化轉型,往檢前和檢后全生命周期、全方位的健康管理延伸。
然而,我國國民健康管理仍然面臨著“老人多、異常多、知道少”的嚴峻現狀。“老人多”,國家衛健委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021年底,我國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達2.67億,占總人口的18.9%,預計2035年老年人口將突破4億;“異常多”,據2019年《中國國民健康與營養大數據報告》,慢性病患病率已達23%,死亡數已占總死亡數的86%;“知道少”,《中國健康城市建設研究報告(2022)》顯示,中國城鄉居民健康素養水平從2012年的8.80%提升至2021年的25.4%,但仍存在較大提升空間,且區域差異大。
“從國家層面來看,僅僅靠藥片、手術刀片解決不了問題,民眾的主動健康意識提升尤為重要。”曾強教授補充說。
與此同時,我國醫療資源又受到醫生等專業人才有限、住院總費用攀升,以及檢查僅關注當前疾病,缺少對未來預測的“短視”觀念的種種掣肘?!皺z查上的關口前移十分必要,但前移怎么做,這是留給我們亟待解決的問題?!?/p>
展望未來十年:破局從人工智能開始 讓健康無處不在
從2016年AlphaGo橫空出世,到2022年ChatGPT和AIGC大火出圈,再到2023年初GPT4再次顛覆人們的想象,人工智能已然引起了世界范圍內各領域的關注和重視。
盡管前述技術都由國外公司研發,但在醫療健康領域的應用層面,國內企業“技術水平+用戶體驗”雙輪驅動,甚至已經走在了前頭。
曾強教授表示,人工智能在醫療健康領域的應用主要集中在輔助診斷、精準醫療、分級診療、遠程醫療、多病種及罕見病種診治等領域。近年來,國內已經研發上市了一批基于應用層面的醫療人工智能產品,例如基于觸診成像技術的乳腺癌智能診斷、磁控膠囊胃鏡人工智能輔助識別、CT影像人工智能定性輔助診斷、臨床病理切片人工智能分析等等。
曾強教授重點介紹了近年來已逐漸為人熟知的視網膜影像人工智能檢測。眼底視網膜是全身唯一能夠無創觀測到血管和神經的器官,通過一張視網膜照片,不僅能夠看眼底病,還能夠知曉全身血管狀況和神經改變,早期發現心腦血管疾病、癡呆等全身疾病風險。
在癡呆風險評估上,CAIDE評分是目前國際上認可度最高的癡呆風險預測工具,但其計算需要采血、收集多維度的健康信息,有創、耗時且不便于被醫生掌握,難以推廣應用。由北大醫學部、解放軍總醫院等科研院所,以及鷹瞳Airdoc合作研發的基于眼底照片的人工智能算法,可以在1分鐘內,快速準確地估算CAIDE癡呆風險評分,以識別癡呆高危人群。研究成果發表在老年醫學頂刊《Age and Ageing》。
健康管理的關鍵是“未病先防,既病防變”。數據顯示,癡呆風險處于低風險的人,未來二十年僅有1%可能會真正患有癡呆,而如果處于高風險,未來二十年真正患有癡呆的風險將提高至4%-16%??傮w來說,認知風險及早發現并采取措施可以預防40%的癡呆癥。
“醫學的未來應當讓人活得更有尊嚴,有了人工智能,醫生的價值可以得到最大程度地體現,實現機構、學科、行業的跨越式、顛覆式發展?!痹鴱娊淌诳偨Y道,未來十年應該應用包括人工智能在內的新技術,找到健康管理的抓手,讓受檢對象和被管理人群能夠實現真正的健康促進,讓所有從業者為人民群眾的健康,為健康中國做出更大貢獻?!靶率?,新發展,人工智能可以讓健康無處不在!”
責任編輯:Rex_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