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活中,殘障者不常被看見或聽見,但他們有著和我們一樣的表達渴求。音頻播客的興起讓殘障者找到了與世界溝通的新途徑。
(資料圖片)
今年5月21日是第33次全國助殘日,據中國殘聯官網數據顯示,我國殘障人士約有8500萬。在喜馬拉雅上有眾多殘障播客創作者,他們在這個不用看臉、不以貌取人的聲音世界,分享生活,表達自我,讓更多人聽見了自己和這個群體的聲音。
“播客是我們與世界溝通的窗口”
“洛仙青晨”在喜馬拉雅上的播客叫《向陽而生·視障者電臺》,她是一名視障者,生活在山東濰坊。她在20多歲時完全失明,開始用“聽”代替“看”,喜馬拉雅成為她失明后最常打開的軟件之一,可以說是她的百科全書。“遇到什么問題我都會先在喜馬拉雅上搜一搜,有聲書和播客聽得最多。”
不止于聽見世界,她還希望被世界聽見,播客《向陽而生》由此誕生。她在播客簡介里寫道:“我們是一群不甘心被命運裹挾的人,我們是一群陽光快樂的人。”她邀請視障者朋友們在播客里分享自己的故事和觀點,“希望通過這個節目能讓大家更加了解視障者這個群體,我們的生活也許和你想象的不一樣,但我們不需要同情,需要的只是一點點理解,包容和支持。“
在她的播客里,視障伙伴陽光而積極,人生經歷豐富多彩:比如失明后依然選擇留學的邁克和亞楠、從小學畢業的打工妹逆襲成為網絡簽約寫手的陳婉、視障化妝師肖佳老師、河北省殘疾人滑雪隊的小葉子……
洛仙說:“播客是我們與世界溝通的窗口。”
“播客打破世俗對殘障者的偏見”
《寅青的播客》主播馬寅青1994年出生于上海,因早產放暖箱吸氧過量導致失明。憑借自己的樂觀與堅韌,從未見過光明的她一步步完成了從幼兒園到高中的學業,并進入上海中醫藥大學學習盲人推拿。畢業之后,她不僅創辦了公司寅青文化,喜歡配音的她還注冊賬號“寅青看世界”成為喜馬拉雅簽約主播。現在,馬寅青在喜馬拉雅作品播放量超過千萬,通過演播有聲書獲得穩定收入,她也在2021年入選福布斯中國2021年度30 Under 30榜單。
她在播客中的對談者,既有殘障人士,也有健全人,他們一起聊殘障女性的困境、聊救助、聊遠嫁等等。她說:“我國大約有8500萬殘障者,可大家卻很少能見到我們,所以大家好奇我們的世界是怎樣的呢?其實我們也想了解你們的世界又是什么樣子呢?既然這樣,為什么不把你我變成我們,坐在一起聊聊天,互相看看對方的世界?”
播客就是她想和大家坐下來一起聊聊天的地方。馬寅青認為,在喜馬拉雅通過播客發聲,可以幫助打破世俗對殘障者的偏見。
“播客讓我們聽見世界”
在播客《玎玲靈機一動》中,播客主王慧玲聊生活,聊日常,聊自己的焦慮。她也是一位“90后”視障女孩,2022年從長春大學畢業后,成為了一名喜馬拉雅主播,已經演播了500多萬字有聲小說。
聽喜馬拉雅是她最主要的閱讀方式,她說:“在喜馬拉雅,我和健全人一樣,聽見了世界。”
她用播客記錄自己的生活和觀察到的社會現象,她說:“我是一個盲人,但我可以看見這個世界:用耳朵,用聲音,用觸覺,用一切除去視覺方面的器官,我真的可以,所以,請把我當成一個普通人。”
殘障者特別是視障者,礙于身體或視力限制,可從事的職業有限,可發聲的方式也有限。在喜馬拉雅,音頻主播則為殘障者提供了多元就業選擇和發聲方式:除了能聽見世界繽紛,殘障者還可以根據自身條件選擇成為音頻主播,創作有聲書或者播客節目。
不同于短視頻創作,音頻平臺可以讓人忽略內容創作者的外表、長相等外在因素,尤其對于殘障主播而言,在聲音的創作世界里,他們和健全人士并無兩樣。
據喜馬拉雅數據顯示,平臺可統計的殘障主播數已超過10000名,他們或演播有聲書、或做音頻直播、或做播客節目。喜馬拉雅深度挖掘互聯網音頻內容特點及優勢,通過線上線下培訓、獨家簽約、流量扶持、版權賦能等多種方式助力殘障主播,讓更多有需要的殘障者能夠進入有聲世界。
無需視覺就能聽見,只需發聲就能創作。在喜馬拉雅,播客為殘障群體提供了“聽見世界”和“向世界發聲”的雙向通路,通過平臺上殘障創作者的播客節目,我們知道這個群體不再是一串冰冷的數字,而是一個個鮮活的個體,他們也有自己精彩的生活和遠大的夢想,是和我們一樣的普通人。喜馬拉雅播客幫助殘障群體促成了這種溝通與表達上的公平與公正。
一直以來,以播客為代表的UGC內容都是喜馬拉雅內容生態重要組成部分,喜馬拉雅通過播客和音頻技術為殘障人士打開更大的世界,同時也在近期推出“萬千星輝”播客扶持計劃、“播客+”計劃,扶持播客主成長,助力播客行業生態繁榮,從而推動播客由小眾走向大眾,以惠及更廣泛的大眾需求。
翻譯
搜索
復制
責任編輯:Rex_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