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
2023年粵港澳海洋合作發展論壇院士論壇(以下簡稱“論壇”)日前在廣州南沙舉行。本屆論壇在廣東省自然資源廳、自然資源部海洋戰略規劃與經濟司、自然資源部南海局聯合指導下,由廣東省海洋發展規劃研究中心承辦,廣東海洋協會、廣東海洋文化協會、廣東省哲學社會科學重點實驗室“海洋強國建設實驗室”、南方財經全媒體集團、廣東海絲研究院協辦,邀請了政產學研各界代表齊聚一堂,共探廣東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新空間。
廣東省自然資源廳黨組成員、副廳長,廣東省海洋局局長屈家樹在論壇表示,廣東作為改革開放的排頭兵、先行地、實驗區試驗區,將堅持陸海統籌、山海互濟,進一步向海圖強,充分發揮海洋質量稟賦優勢,激發海洋價值,擴展海上發展新空間,培育海洋經濟新動能,探索海洋保護新路徑,創造海洋治理新模式,奮力打造海上新廣東,為廣東發展構筑新優勢。
論壇上,中國工程院院士、農業農村部海洋牧場生態系統研究工作站負責人丁德文以線上視頻形式作“系統觀念指引海岸帶生態系統認知與實踐”專題報告分享。他表示,只有把海岸帶,特別是海岸帶生態環境作為整體進行思考,并在現代數字化藍圖指導下實現海岸帶綠色化、數字化發展,才能推動海洋經濟、海洋產業在國民經濟社會發展中發揮更大作用。
丁德文提出,未來推動海岸帶生態科技革命與產業變革的關鍵之一,就在于實現信息化、數字化,“在數字化的情況下,目前生態環境也好,海洋碳匯也好,重點是要解決物理世界和數字空間的交互過程。要與智能技術相結合,解決網絡、云計算等問題。特別是數字空間里通過模擬仿真產生的新知識,要通過智能空間回到物理世界,變成內生于生態環境的要素,這樣才能更好開展工作。”
《廣東省海洋經濟發展“十四五”規劃》提出,要發揮區位與資源稟賦優勢,以打造海洋產業集群為抓手,構建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現代海洋產業體系。論壇現場,以“建設現代化海洋產業體系”為主題,廣東省社會科學院黨組成員、副院長、廣東省哲學社會科學重點實驗室“海洋強國建設實驗室”執行主任向曉梅向與會的各界代表,系統性展示廣東現代化海洋產業體系建設的現狀與亮點,并從海洋科技創新、新興產業培育、海洋資源開發利用等三個維度為廣東海洋產業升級建言獻策。
科技創新成為產業發展的重要支撐。資料顯示,2021年,廣東全省涉海單位專利授權總數為33957件,同比增長26.5%,在海洋電子信息、海上風電、海洋工程裝備、海洋生物、海洋新材料等領域研究取得重大突破。
“有人才,才會有科學。”論壇現場,歐洲科學院院士、俄羅斯自然科學院外籍院士、南方科技大學講席教授、深圳海洋大學籌建負責人林間直言,海洋高質量發展最后還是要靠科技,而人才是科技創新的核心。
林間表示,粵港澳大灣區是全世界經濟、創新最有活力的灣區,但大灣區海洋經濟圈在人才上還不夠強,應進一步加大高端人才引進力度,同時加強“自我造血”能力,通過組建海洋大學、國家深海科考中心等創新平臺,打造海洋科創人才“搖籃”。
俄羅斯自然科學院外籍院士、華大海洋研究院院長石瓊進一步強調,要加強實用型人才培養,“人才項目一定要實用化,將人才培養的方向應用與實際生活、實際工作結合起來,科研工作不能光是發表論文,也要與實際生產相關聯。”石瓊表示,未來廣東應持續加大力度打造創新平臺載體,加強實用型人才培養,強化科技支撐,進一步推動科技創新體系與向海經濟深度融合,把海洋資源優勢轉化為現實生產力。(中國日報社廣東記者站 邱銓林)
責任編輯:Rex_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