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北京互聯網法院近日向社會發布未成年人網絡司法保護白皮書。白皮書顯示,自2019年以來,該院涉未案件受理數量逐年增長,糾紛主要因充值打賞、網絡購物、網絡言論等引發,而結案方式多以調解、撤訴為主,調撤比例達91.4%。
北京互聯網法院黨組成員、副院長趙瑞罡介紹,近一年來,該院共受理涉未成年人民事糾紛143件,全部案件均由少年法庭集中審理。自2019年以來,涉未案件受案數量逐年增長,案由主要集中在網絡服務合同糾紛、網絡侵權責任糾紛、信息網絡買賣合同糾紛。涉未成年人糾紛主要因充值打賞、網絡購物、網絡言論等引發,其中,充值打賞案件的平均標的額遠高于其他類型案件,游戲充值案件為25622.6元,直播打賞案件為62877.7元,案件標的額10萬元以上的案件為4件,占比接近該類案件的10%,反映出未成年人網絡消費仍集中于休閑娛樂,尤其是直播打賞。
“我們在案件審理中發現,網絡服務提供者涉訴頻繁,調解意愿較強。”趙瑞罡介紹,涉平臺案件總數為96件,包括短視頻、直播、游戲、購物、社交等平臺,除了大型網絡游戲平臺,休閑益智類小游戲平臺也成為未成年人游戲充值的重要對象,其最高充值額達40多萬元,案件數達9件。此類糾紛發生后,網絡服務提供者多積極與未成年人調解協商,調解率高達74%。
白皮書顯示,涉未成年人人格權侵權現象持續滋長。當未成年人作為被侵權人時,對其人格權的侵害主要以名譽權侵權為主,附帶涉及肖像權、隱私權、個人信息權益等。例如,有的當事人因足球比賽引發爭議,發布包含未成年人肖像的視頻并配以“人品不好”等貶損性語言。當未成年人作為侵權人時,案件糾紛有的由線下校園矛盾引發,進而在網絡上辱罵詆毀同齡人,情節嚴重的存在逐漸演化為網絡欺凌的不良趨勢。有的由網絡社交矛盾引發,加之“飯圈文化”“網絡玩梗”等因素的影響,最終導致侵權行為的產生。
“案件反映出未成年人權益保護的多方面問題。”趙瑞罡介紹,未成年人科學、文明、安全、合理使用網絡的意識和能力不足、網絡素養有待提升,相關主體對未成年人使用網絡行為的引導和監督不到位,網絡服務提供者的未成年人保護機制仍需完善,全社會保護未成年人的意識仍待加強,是導致此類問題的主要原因。對此,北京互聯網法院通過打造“首互未來”未成年人保護品牌,發揮延伸保護作用,積極提升未成年人及家長網絡素養,發揮司法建議作用,促進平臺加強未成年人保護機制建設,強化教育宣傳,凝聚全社會保護未成年人共識。
白皮書還發布了多起涉未成年人糾紛典型案例,涉及成年人因感情糾紛對未成年人實施網絡暴力、醫療機構及人員未經同意在短視頻平臺公開發布未成年人就醫視頻、拍攝鄰里糾紛視頻未遮擋未成年人肖像等情形。
責任編輯:Rex_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