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資料圖)
近年來,互聯網上悄然流行起“網絡算命”,像人工智能看面相、專業軟件看指紋、手機APP判斷星座“運勢”等等,網站、小程序、自媒體平臺等渠道都有相關內容。甚至還有一些平臺、個人以此為噱頭引流,打造小有名氣的“網紅”。“網絡算命”方式多種多樣,收費也普遍偏高,多在千元以上,有的甚至半小時咨詢收費高達上萬元。此外,還有價格不菲的所謂“消災物品”,其定價也遠超市場同類產品。(6月5日《人民日報》)
從本質上講,無論是借助人工智能看面相、專業軟件看指紋,還是通過手機APP判斷星座運勢等,“網絡算命”的內核依然是封建迷信。“網絡算命”打著科學的旗號,宣稱具有技術的加持,往往使其更具有欺騙性、迷惑性,潛在危害不容小覷。據報道,“網絡算命”已形成固定套路和專門話術,且催生出一條分工專業的“產業鏈”,其中包括營銷、中介、客服等多種角色。“網絡算命”的最終目的還是“算錢”。除了騙取錢財,“網絡算命”還存在泄露個人隱私的風險。
在現實生活中,一些人對“網絡算命”趨之若鶩,以求獲得心理安慰。尤其是隨著大數據、高新技術的引入運用,很容易讓一些人在網上迷失方向,不知不覺掉入了商家故弄玄虛的套路中。而常見的“網絡算命”通常需要提供姓名、出生日期、個人照片甚至身份證號等個人隱私信息,如果商家和個人收集這些信息并將其打包出售,則容易被不法分子利用,致使個人財產等利益受損。
《治安管理處罰法》規定,禁止利用邪教、會道門、迷信活動,擾亂社會秩序、損害他人身體健康。《計算機信息網絡國際聯網安全保護管理辦法》《互聯網信息服務管理辦法》等法規明確規定,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利用國際聯網制作、復制、查閱和傳播宣揚封建迷信。2023年“清朗”系列專項行動也明確要求,加大封建迷信和不良現象整治力度,持續清理鼓吹炒作封建迷信陋習的帖文、視頻信息,處置提供算命、占卜違規服務等問題。
在一些地方和領域,“網絡算命”已存在較長時間,違法屬性也十分明顯。盡管相關整治在不斷推進,多地針對此類活動進行了多次打擊,但總體而言,整治的廣度和深度還遠遠不夠,效果不能令人滿意。值得注意的是,有關部門在監管執法中常面臨違法主體追溯難、電子證據收集固定難、電子數據審查難等技術問題,有些超越了執法人員的知識范圍。總體而言,當前整治“網絡算命”面臨著嚴峻緊迫的形勢,亟須加強綜合治理,給“網絡算命”戴上法治“緊箍咒”,讓算命等迷信和詐騙活動在網絡空間無立足之地。
針對“網絡算命”泛濫的問題,有必要從國家層面推動立法和相關法律的修訂完善,進一步明確各方法律責任,各地也應及時制定實施細則,使監管執法有法可依。特別是,要加強平臺違法信息監測和大數據分析技術、電子數據取證技術等方面能力建設,以及基層執法復合型專業人才隊伍建設,提高執法人員的技術水平。針對“網絡算命”等迷信和詐騙活動呈現的新花樣,與時俱進地完善監管執法措施,堅決斬斷其分工專業的“產業鏈”。
同時,還應弘揚積極向上的價值理念,倡導科學精神,注重提供專業的心理疏導,幫助社會公眾認清“網絡算命”的危害性,提高個人的科學素養,提升自覺抵制和防范“網絡迷信”的能力。
責任編輯:Rex_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