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房地產圈的“退市潮”正在上演著,ST美置、ST泰禾、ST陽光城……這份名單還在不斷被拉長。在1元“魔咒”和“戴帽”潮的多重夾擊下,一大批昔日風光無限的“千億房企”們無奈“自救”。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退市逼近,房企如何“護盤”,退市后又該何去何從?如何在風險與困境中完成“自救”?搜狐財經推出特別系列報道,聚焦房企退市潮、地產保衛戰。本篇為第三期,聚焦ST藍光發展(SH:600466)。
出品|搜狐地產&焦點財經
作者|陳盼盼
編輯|吳亞
“2023年我們會面臨更艱巨的挑戰,但是勇氣與光芒會伴隨在身旁。懷揣勇氣與光芒,一起去翻越每座高山”,藍光發展現任董事長楊武在2023年1月如此說道。
然而,5個月后的藍光發展(SH:600466)沒有翻過“退市危機”這座高山。6月6日,藍光發展被摘牌退市,成為2023年A股首家退市房企。
作為四川本土房企一哥,藍光發展有過短暫的輝煌。在地產黃金年代,藍光發展依靠“高周轉、高杠桿”模式,只用了四年時間就完成了百億到千億規模的跨越。激進擴張也為其后來的流動性危機埋下隱患。
在這一輪行業調整期,藍光發展較早宣布債務違約,此后陷入出售資產、引戰無果、債務重組遙遙無期的“旋渦”,最終走到了退市這一步,令人唏噓不已。
資本之路:謀劃7年上市,退市用了8年
藍光發展退市的直接原因是面值低于1元。今年4月6日,藍光發展暴跌7.77%,股價首次跌穿每股1元的安全線。隨后,藍光發展股價陷入 “1元旋渦”,直至無力回調。截至5月9日,藍光發展股價連續20個交易日的每日收盤價均低于1元。這一情況觸發上交所終止上市的條件。
5月30日,上交所做出終止藍光發展上市的決定。在股票被終止上市后,藍光發展方面將安排股票轉入全國中小企業股份轉讓系統掛牌轉讓,保證公司股票在摘牌之日起45個交易日內可以掛牌轉讓。
6月6日,藍光發展正式退出A股資本市場。
回顧過往,藍光發展的上市之路并不順利,兜兜轉轉用了7年之久。2008年,藍光發展斥資3.22億元拿下迪康集團控制權,以此謀取上市路徑。彼時,由于監管層加強上市監管,藍光發展借殼上市門檻被抬高。
此后,藍光發展積極融資、納儲和擴張,并于2013年正式啟動迪康藥業重組預案。兩年后的2015年4月,迪康藥業正式更名為藍光發展。而藍光發展如愿以償登錄A股資本市場,股價一度達到13.57元/股。
(圖片:藍光發展股價走勢)
而在股價達到最高點后,藍光發展的股價長期處于波動走低狀態。值得一提的是,藍光發展還曾吸引過專門買入低價股的游資“炒作”。比如,2021年12月,已爆發流動性危機的藍光發展一連收獲6個漲停板,股價暴漲近70%。
然而,隨著藍光發展基本面長期不理想,游資們逐漸散去,其股價陷入低迷狀態,直至跌入1元面值。
從謀劃上市到登陸A股,藍光發展用了7年;而從上市到退市,藍光發展只用了8年。退市前,藍光發展最終股價被定格在0.4元/股,較最高點下跌97%。
擴張:高溢價擴儲,四年突破千億銷售額
藍光發展是在上世紀90年代由“下?!眲摌I的楊鏗建立的,彼時,正好趕上了全國房地產行業飛速發展浪潮。剛開始,藍光發展主要深耕成都本土市場,逐步樹立起四川地產“一哥”的形象。2008年,楊鏗決定走出成都,帶領藍光發展在重慶拿地建房,開啟全國化布局。四年后,藍光發展銷售規模首次突破百億,成為當時地產圈的一批“黑馬”。
2015年上市,藍光發展順應行業“高周轉、高杠桿”模式,加快向全國擴張的步伐。資料顯示,2015-2020年,藍光發展單年拿地數分別為15宗、18宗、31宗、85宗、48宗、60宗。據wind數據,藍光發展在2019年的土地投資金額一度達到654億元的歷史最高值。
期間,藍光發展不乏高溢價拿地行為。比如,2016年,藍光發展以204%的溢價率在青島拿地;2020年4月,其歷經196輪激戰,以溢價率123%拿下河南南陽一幅地塊;隨后在5月和6月,又分別以151%、149%的溢價率在河南補充土儲。
“高溢價”拿地的同時,藍光發展內部對“3461”開發模式運用的愈發嫻熟,即一個項目拿地三個月開工,四個月開盤,開盤當日去化率60%,一年內實現項目現金流回正。
在土儲規模上漲和“高周轉”模式的帶動下,藍光發展的銷售規模從2015年183億攀升至2018的855億元,增長超4倍。
地產業務的增長也給了藍光發展多元化的業務的底氣。2018年,藍光發展正式提出“同心多元產業生態鏈”的戰略概念,即向“文旅、服務、智能、商業、健康等多元化領域拓展。
截至2018年底,藍光發展的物管公司嘉寶股份已進駐60余個城市,在管面積6063萬平方米,實現營業收入13.99億元。同時,其生物制藥公司迪康藥業實現營業收入10.14億元,凈利潤9087萬元,成為藍光發展特色業務之一。
2019年,藍光發展迎來高光時刻,不僅銷售規模突破了千億,還將總部搬遷至上海虹橋,旗下物管板塊藍光發展嘉寶服務也成功登陸港交所,實現了“上海+成都雙總部、A+H雙資本平臺”的發展新格局。而作為藍光發展掌門人的楊鏗,個人財富也隨之高漲,一舉坐上四川首富的位置。
衰落:失守大本營,銷售額3年縮水近千億
不過,在藍光發展激進擴張的同時,諸多問題也逐漸暴露出來了。
一是,失守成都大本營。伴隨著全國化擴張的加快,藍光發展出現“顧此失彼”的現象,其成都區域合約銷售額從2018年的287.47億元,快速下滑至2020年的 153.92億元;在成都區域的排名也從前三名一路下滑至2020年的十四名。
與此同時,藍光發展在成都區域的下沉過多。2020年,藍光發展在成都地區的銷售均價為8679元/平,而15家龍頭企業的成交均價達到13395元/平。這意味著,藍光發展在成都的布局正逐漸遠離核心優勢區域。
二是,高杠桿擴張推高負債水平。藍光發展有息負債在2017年之后迅速攀升,當年僅為306億元,到了2020年中則增長至753.99億元。
當中,藍光發展的非標融資占比偏高。2020年中,藍光發展753.99億有息負債中,信托及租賃和資管等非標產品合計212.48億元,占比達到28.2%;從期限結構來看,1年內到期的占比達到47%,整體偏短。
無論是失守成都大本營還是債臺高筑,都為藍光發展后續陷入流動性危機埋下隱患。
2020年8月,監管層推出融資“三道紅線”,為此前舉債擴張的藍光發展戴上了“緊箍咒”,資金鏈開始越發緊張。
2020年10月,在藍光發展與平安旗下公司合作的廣東佛山項目中,因藍光發展未能在承諾期償還一筆幾十億元的債務,被平安銀行拉上了黑名單。
這也引發了資本市場一系列連鎖反應,令藍光發展的融資環境急速惡化。2021年7月,藍光發展宣布發行的“19MTN001”未能按時兌付本息,其流動性危機正式浮出水面,項目也面臨停工、訴訟、查封、逾期竣工等一連串問題。
而在藍光發展“暴雷”后,其各區域銷售全線“崩塌”。例如,曾是藍光發展銷售主力的華東區域在2021年、2022年分別下滑53%、94%。值得一提的是,伴隨著華東和華中一蹶不振,成都區域再次成為藍光發展的銷售主力,但主場優勢已失,難以為托底藍光發展。
(圖片來源:藍光發展2022年年報)
2022年,藍光發展全年銷售額僅為49.36 億元,較三年前的1035.36億元的銷售額縮水近千億。同時,藍光發展的經營業績急轉直下,2021年和2022年連續2年虧損,分別虧損138.34億元和249.42億元。
自救:引戰無果,債務重組遙遙無期
作為此輪房地產行業出清過程中較早爆雷的房企,藍光發展也曾采取出售資產、引入戰投、債務重組等方式自救。
出現債務違約后,藍光發展曾試圖尋找“白衣騎士”相救。2021年,市場陸續傳出藍光發展與融創、華潤、華僑城,四川省的部分國有企業洽談合作,但均無實質性結果。
為了緩解資金壓力,早在2020年藍光發展就開啟了“斷臂求生”模式。2020年7月,藍光發展以現金9億元出售迪康藥業100%股權;2021年2月,藍光發展又以49.64億元出售藍光發展嘉寶服務64.26%股權于碧桂園服務;2021年12月底,藍光發展還將旗下三個房地產項目以1元價格轉手,以減輕資金沉淀。
即便如此,對于龐大的債務而言也只是杯水車薪。截止2023年5月15日,藍光發展未償還債務已攀升至425.56億元,逾期產品由銀行貸款、信托貸款擴散至債務融資工具。
面對債務壓頂,藍光發展曾寄希望于債務重組。2021年12月,藍光發展成立由楊鏗直接領導的債務重組專項工作組,并聘請了境內及境外債務重組顧問,全面開展債務風險化解整體工作。但截至退市前,藍光發展的債務重組仍未形成實質性的方案。
而看到藍光發展基本面長期未獲好轉的局面,投資者信心動搖,紛紛“用腳投票”,直至將藍光發展的股價拖至1元以下。
諸葛數據研究中心高級分析師陳霄指出,“近幾年,在疫情黑天鵝因素影響以及行業下行等壓力下,其高杠桿、高周轉、高負債模式的弊端加速暴露,在2021年7月第一次披露了債務逾期,正式宣布暴雷,此后雖然也曾出售項目、引入戰投等自救但是為時已晚?!?/p>
伴隨著9年上市路正式劃下句點,藍光發展下一步又該何去何從?
IPG中國首席經濟學家柏文喜對搜狐財經表示,從目前情況來看,藍光發展已基本“躺平”,退市以后其股票將進入場外交易,公司基本面將更加惡化,公司恢復經營也會更加困難。債權人與股東的心態也可能因此發生較大變化,是否促進公司重整成了擺在債權人面前的一個重大抉擇。
陳霄亦認為,藍光發展被退市后,將面臨更為嚴峻的挑戰,不僅在企業信譽形象上大打折扣,在后續經營上也是困難重重;失去資本市場的支持,后續融資難度升級,加上銷售端失力、高額負債壓頂,都將為藍光發展披上迷霧,讓公司加速走上“絕境”。
不過,中指研究院企業研究總監劉水指出,藍光發展股票從主板退市后,可轉移到三板市場交易。后續看其經營情況,如果符合交易所條件要求,理論上存在再重新主板上市的可能。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責任編輯:Rex_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