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
越是崎嶇越坦平:疫情沖擊中的實體書店
疫情戳破了“最美”的泡沫,如今假繁榮浮華褪盡。與十年前、五年前相比,“最美書店”的提法實際上已經喪失吸引力,不止讀者大眾對此審“美”疲勞,整個市場各方心態也已微妙變化:至善至美的追求,已經讓位于求存求變。
過去三年里,出于抗擊疫情的需要,實體店鋪承受的壓力超出了很多商家的承受范圍,導致大批餐館、影院、書店等低迷甚至關張,公共生活形成了不同以往任何時期的新常態,實體零售經濟舉步維艱。抗風險能力較弱的書店成批退出市場,而堅持下來的實體店都難免收入銳減,各求變招、自謀生路。
塵埃落定,還需展望明天。行業生生不息,就不會放眼盡是慘狀。就如一句老話說的:開業和倒閉,是書店的兩個高光時刻。疫情之下仍有新店開業,無疑是暗夜中振奮人心的燈火。據書萌團隊的不完全統計,2021年全國新開書店數量一共是118家,2022年全國共有165家新開的書店,遍布于26個省份的62座城市。雖然與往年相比數量可說稀少,但畢竟可見此路未絕。
在這三年往復進展的淘洗過程中,無論經營者還是讀者消費者,都已經形成了略不同于先前的特質。比如產品和服務供給者習慣了被叫停,轉向臨時性、小范圍、線上活動的便宜行事;比如消費者習慣了口罩,見識了基礎剛需有可能保障不足,因而主動壓縮文化娛樂等非剛需消費,許多職業/人群收入銳減,消費行為趨向保守,等等。三年時間,足夠悄悄改變許多底層基礎要素,足夠塑造出全新的市場心理形態。有小紅書用戶表示:以前大家種草產品很多是攀比成風,比誰買得貴、買得好,現在種草視頻更多是夸耀買得便宜、買得巧。這一細小的新風向,恰折射了消費環境的一種變遷。
站在書店一面看,此前的書店轉型大潮,雖然沒有走向更遠更極端,但“書+X”的基本模式、打造復合式的文化生活空間的基本趨勢,仍然得以繼續,似成為某種行業共識。實體書店的形勢與形態,仍然是一座城市文化生態的有效折射。
如今,對書店行業來說仍然不算是利好時期,只算剛剛走出困境。但開放市場中總有新的可能性,實體書店從內容選擇、區位側重、服務方式上都還可以著手新的嘗試。回看過去三年,禍兮福之所倚,重大危機考驗之下,市場的優勝劣汰往往得到放大和加速,倒逼行業內驅創新,加快業態的迭代。通俗來說,就是激發了更新更強的“活法”,而經歷考驗、塵埃落定之后,形成了許多可以持續的“干法”。
本文為唐文森實體書店轉型之路的上篇內容,下篇將和大家共同探討實體書店轉型的具體路徑與趨勢以及書店文化生命何在等問題,請持續關注北京開卷公號。責任編輯:Rex_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