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學澤
認識中華文明的悠久歷史、感知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離不開考古學。山東考古學界,幾十年如一日,“把論文寫在大地上”,書寫出中華璀璨文明史的“山東畫卷”。
中華文明是世界上唯一沒有中斷的文明,具有突出的連續性。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山東考古學界用一個個考古成果,在齊魯大地建立起完整的文明進化史,在保護傳承文化遺產和推進文化自信自強方面做出了“山東貢獻”。
(資料圖片)
考古山東,最重要的是見證了中華文明史的“長度”。3月29日,2022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揭曉。其中,山東臨淄趙家徐姚遺址等10個項目入選2022年度十大考古新發現。
(臨淄趙家徐姚遺址出土原始陶塑 圖片來源:中國文物報社“文博中國”公眾號)
趙家徐姚遺址是距今大約1.32萬年的舊新石器時代過渡階段的人類遺址,這個時間點在古人類發展史上具有重大價值和意義。過去山東區域沒有發現這一階段考古學上現代人的遺址遺存。1982年夏發現的臨沂市河東區鳳凰嶺遺址,文化層的絕對年代為距今約1.3萬至1.9萬年;沂源縣的扁扁洞人屬于新石器時代,距今約9000年——1萬年。趙家徐姚遺址在年代上早于扁扁洞遺址,但晚于鳳凰嶺遺址,承前啟后,填補了我國人類進化史上一段重要的年代空白。
改革開放以來,山東考古學界一次次古人類遺址發現發掘,有力地論證了山東是中華文明重要的發祥地。1981年9月18日,沂源縣文物普查人員在土門鎮九會村東北1000米處騎子鞍山根,發現猿人頭蓋骨化石一塊,后由山東大學、北京大學、山東博物館、沂源縣文物管理所等單位組成發掘隊發掘,又獲猿人頭骨1塊、眉骨2塊、牙齒7顆、肱骨、股骨、肋骨各1段,這就是著名的“沂源猿人”,當時測定年代距今四五十萬年,2015年8月和2018年11月,用鋁鈹埋藏新測年法重新確定年代為距今64±8萬年,和著名的“北京猿人”大致處于同一時期。“沂源猿人”不僅是山東,也是整個黃河中下游地區最早的古人類,成為山東悠久文明史的最重要見證者。
(沂源猿人頭骨及牙齒化石)
“沂源猿人”不孤單,其背后是一個“古人類群像譜”。2020年7月,發現沂水跋山舊石器遺址,清理發掘后測定距今距今6—10萬年。此外,1983年在沂水縣諸葛鄉范家旺南洼洞發現了舊石器早期文化遺存;1983年在日照竹溪村北山和秦家官莊發現舊石器時代早期打制石器;1995年和1998年蒙陰先后發現長山古人類用火遺址和孫家麻峪文化遺址,年代均在20萬—30萬年之間。
從山東古人類文化遺存的數量以及文化序列來看,以魯山、沂山和蒙山為中心的山地丘陵地區及發源于此的沂沭河流域是山東文化最早的發源地和核心區,這些早期人類文化遺址,緊鄰的遺址位置都在50公里以內,大部分在20公里以內,最近的只有十幾公里,多處遺址處于沂河、沭河河畔,容易引發古人類河流活動的聯想,因為河水是古人類重要的飲用水源。
蒙文通先生在1933年出版的《古史甄徽》認為,我國古代民族分為三族,即江漢民族、河洛民族、海岱民族。徐旭升先生在《中國古史的傳說時代》中認為,中國古代部族可以分為華夏、東夷、苗蠻三大集團,其中蒙文通所說的江漢民族“大致等于我們說的苗蠻集團”,河洛民族“大致等于我們所說的華夏集團”,海岱民族“大致等于東夷集團”(《中國古史的傳說時代》)??脊虐l掘越來越證實,東夷文化的主要發源地在魯中泰沂山區,而迄今所見沂源猿人化石及其后繼者的舊石器遺址,大部分都集中在泰沂山脈中段。
2021年10月,“山東百年百項重要考古發現”遴選推介對選定的100個項目進行了公示,2020年7月發現的沂水跋山遺址和沂源猿人遺址放在了首位。跋山遺址測年是距今6-10萬年,屬于舊石器時代中期,時代要早于舊石器時代晚期(距今5萬年),正好糾正了國際上“現代人6萬年前才從非洲擴散到歐亞大陸”的觀點,山東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長孫波稱之為“改寫東亞現代人類起源史的重要發現”。
2022年3月,山東滕州崗上遺址入選“2021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2020年9月-2022年1月,山東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連續兩個年度對崗上遺址進行發掘,發現了極為豐富的大汶口文化中晚期遺存,遺址年代距今6000~4000年左右,延續時間約2000年。距今5000年這個時間點,正好是中華文明史從原始社會邁向早期國家形態的關鍵時間點,崗上遺址正好是這個時期最大的城市遺址,成為中華五千年文明史的有力證明。
(滕州崗上遺址南區墓地出土典型玉器,有不少象征著地位權力的玉鉞)
山東古人類遺址的考古價值,是在齊魯大地上建立起連續的文明進化鏈條,而且一次次新發現讓這個鏈條更趨細化和完善,最早的距今四五十萬年(新測年法64±8萬)的沂源猿人,蒙陰長山孫家麻峪遺址(距今20-30萬年)、沂水跋山遺址舊石器時代中期(距今6-10萬年)、沂源扁扁洞人新石器時代早期(距今12000-9000年),鏈條連接的“考古點”之間,讓人產生了符合邏輯關系的聯想。無論是“沂源猿人”遺址,還是蒙陰的長山、孫家麻峪古人類文化遺址,古人類均生活在山區溶洞中,而2022年發現距今約1.32萬年的趙家徐姚遺址用火遺跡,則提供了古人類從大山走向平原、從采摘和狩獵為主轉變到以農業種植為主的階段的證明,趙家徐姚遺址處在泰沂山系的山前平原,和沂沭河流域山區的古人類遺址形成對照,客觀呈現出古人類走出山區的過程。
趙家徐姚遺址之后,后李文化(距今8500年-7500年)、北辛文化(距今7500年—6100年)、大汶口文化(距今約6100—4500年)、龍山文化(4500-3900)、岳石文化(距今3900--3500年)等眾多中晚期新石器文化,在山東大地上依次展開,漸漸步入文明時代,成為中華文明演進過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
責任編輯:Rex_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