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 記者谷月報道:6月14日,歐洲議會以587票贊成、9票反對和20票棄權的結果,通過了2022年12月與歐洲理事會達成的關于《新電池法》的協議。
【資料圖】
該法案中最引人關注的就是對電子產品的一項要求,即未來歐盟區內所有家用電器和消費電子產品中的電池都應該采用便攜式電池設計,消費者無須使用特殊工具(比如溶劑、加熱)或經受培訓,就可以自行打開手機,取出或者更換電池。
也就是說,手機可拆卸電池可能會再次回歸。
對于為什么電池要拆卸?歐盟給出的理由非常簡單:不環保,不可拆卸不方便電池回收,還容易造成浪費。
在功能手機和早期智能手機時代,幾乎所有手機都使用可拆卸后蓋設計,方便用戶更換電池。
最早的“大哥大”摩托羅拉8000x手機,就是采用可拆卸電池的設計,這為日后的手機電池設計指明了方向。
進入21世紀,鋰電池技術的快速普及,讓手機電池輕量化,更換電池變得更為方便,還帶動了一波第三方廠商的發展。
不過,出于輕薄、安全、防水等各種原因,這一設計最終還是遭到放棄,被不可拆卸一體式機身設計取而代之。
自2013年開始,蘋果手機的普及帶起了不可拆卸電池的熱潮,之后的安卓廠商快速跟進,可拆卸電池變成了“過時技術”。
如今,十年已過,依舊有很多用戶懷念可拆卸電池,原因之一在于,不可拆卸電池的使用成本高于可拆卸電池。
當一臺相機,甚至是一臺遙控器電量告急,更換上新電池就能繼續使用,其他電子產品亦然,但手機產品不同。
如果手機電池出現性能問題,消費者無法自己維修,交給售后處理要花費更多維修費用和時間。甚至很多消費者為了避免麻煩,選擇更換新手機,這大大增加了消費者的使用成本。
此外,曾經的手機可拆卸電池讓人們感覺方便且踏實。在手機沒電的時候,通過電池一拆一裝即可“滿血復活”。
不過,可拆卸電池的手機已經告別我們很久,即使回歸,能否被市場再次接受還充滿未知。
從消費者應用方面來看,如果購買新電池替換,第三方電池在質量不能保證的情況下很容易造成各種安全隱患。
另外,由于現階段手機電池已經基本由以前的外露觸點設計改為了集成排線設計,不再適合使用萬能充電器進行充電。而且,假如拆卸操作不當,電池、手機后蓋等都有可能造成磨損或者損壞,得不償失。
從產品設計方面來看,一方面,如果是可拆卸電池設計,手機機身必須設計對應的機械結構,容易擠占空間,手機無法做得輕薄,如果繼續保持可拆卸結構,手機重量會明顯提高,而不可拆卸電池更有利于整機的輕量化。
另一方面,由于不可拆卸電池不用考慮拆卸的問題,手機電池的形狀可以更為復雜多變,能根據手機內部的具體結構,按需設計電池形狀,且電池選用的材質也能更加豐富,在整體工藝設計上有更多的發揮空間。
其實,不管手機可拆卸電池能否真正回歸,手機廠商們都應該積極地進行耐用性和可修復性設計,讓產品更符合未來的環保需求。
責任編輯:Rex_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