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 Redmi 曾經發布過這么一臺游戲本,他就是它采用定制的私有模具,用料相當下本錢;i7-12650H+RTX 3060 性能不俗;2.5K 240Hz 屏幕更是當年少有的配置。而這樣一臺均衡水桶的游戲本,在 2023 年的當下也經歷了幾輪降價,降價后性價比顯得格外突出。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我們手中的這個版本為 i7-12650H + RTX 3060 +2.5K 240Hz + 16G + 512G 的版本,目前官方店原價 6599 元,平臺補貼后經常做到 5000 元檔位。在本文中,我們就來詳細評測一下它的性能表現如何。
外觀設計
RedmiRedmi G Pro 是一臺相對比較厚重的 16 英寸的 16:10 游戲本,三圍為長 261mm;寬 350mm;高 27mm,重量約為 2.3KG,是標準的游戲本尺寸。電源適配器的尺寸也不小,便攜性一般。整機采用金屬材質,正面的 LOGO 也升級到了根據游戲感的 G 字 LOGO,整體給人感覺很低調、很有質感。
打開 B 面,是一塊 2.5K 240Hz 的 IPS 電競屏,支持 10 億色彩顯示。實測色彩覆蓋達到了 96.3% 的 sRGB,色域容積為 97.4% 的 sRGB, 是一塊不濃不淡,適合 Windows 下使用的屏幕。亮度也是高達 515nit,陽光下也能看得清。這樣一塊高分、高刷、高亮度的屏幕,即便在 2023 年也不落伍,在 2022 年更是降維打擊。
值得一提的是,這塊屏幕還提供了出廠校色,實測平均色彩偏移值僅 0.67,最大色彩偏移值僅 1.85,色彩非常準確,幾乎達到了專業級需求。這對于一款性價比游戲本來說真是可貴。
C 面是一塊白光背光鍵盤,鍵位非常合理,方向鍵和小鍵盤都有照顧到,并且方向鍵也是全高的。鍵盤下方是一塊觸摸板,尺寸中等,手感舒適。
接口方面也是 Redmi G Pro 的一大亮點。整機右側是一個 SD 讀卡器、一個 USB-A 3.2 Gen2。方便創意工作者外接。
左側是一個 USB-A 2.0 和一個 3.5mm 耳機孔,方便外接耳機鼠標。
背部則有一個2.5G 有線網口、兩個 USB-A 3.2 Gen2、一個 HDMI2.1、一個 miniDP、一個雷電 4(支持 DP 輸出和 PD 充電)和一個 DC 電源接口。不論是數據傳輸還是視頻輸出,都統統拉滿。這個接口配置是同價位筆記本難以望其項背的。
硬件分析
我們手中這個版本的 RedmiRedmi G Pro 的 CPU 選擇的是 i7-12650H,Intel 酷睿 i7-12650H 是一款 10 核心 16 線程的處理器,采用的 Alder Lake H 內核架構,Intel7 生產工藝,2.30 GHz 主核頻率,單核睿頻高達 4.70 GHz 擁有,24MB 三級緩存。自帶核顯為 64 EU 的 Xe 核顯。是一款單核性能強勁的 CPU,非常適合單核需求高的網游和 3A 大作。
GPU 為 Geforce RTX 3060 筆記本電腦 GPU,相信大家已經非常熟悉了。目前這款 GPU 已經登頂了 Steam 硬件排行榜。足可證明它是滿足絕大多數人需求的。也不必擔心它在 2023 年會落伍。它的性能與 RTX 4050 是差不多的,在接下來的 3 年內依舊能滿足主流游戲高畫質暢玩。
那么,Redmi G Pro 的模具散熱表現如何呢?我們接下來就拆機看看吧。從下圖可以看出,Redmi G Pro 是采用了一個四熱管雙風扇的散熱模組,顯存部分有單獨的熱管導熱,散熱覆蓋的還是挺全的,而且熱管特別粗。
散熱模組下方是內存插槽,有屏蔽罩設計。出廠自帶了 2 根 DDR5 4800MHz 的 8G 內存,容量 16G,這個價位用 DDR5 內存的可不多,可見這臺電腦堆料之足。
自帶的硬盤為群聯的 OEM 硬盤,是一塊 PCIe3.0*4 的高端硬盤,顆粒為 TLC 顆粒。值得一提的是,Redmi G Pro 其他版本是有預留了額外的一個 M.2 盤位的,但我們這個版本沒有,只有一個硬盤位。所以有需要的話,可以考慮自行擴容一塊 2T 的 M.2 固態硬盤。
電池還是相當大的,高達 80Wh,作為游戲定位的筆記本,也能提供不錯的續航。并且它還支持 100W 的 PD 充電,外出也能提供不錯的移動辦公表現。
?
烤機跑分
那么 Redmi G Pro 的這套散熱系統性能釋放究竟如何呢?我們接下來就使用 AIDA64 進行單烤 FPU,15 分鐘后,CPU 溫度穩定在了 85℃,此時 CPU 功耗達到了 80W 左右,這個性能釋放還是很不錯的,能釋放 i7-12650H 的大部分性能。
然后我們使用 FurMark 甜甜圈進行單烤 GPU,15 分鐘后,核心溫度穩定在 75.5℃,功耗則穩定在了 130W 左右的功耗,這對于 RTX 3060 筆記本電腦 GPU 來說基本能釋放全部性能了。
接下來我們同時運行以上兩款軟件,模擬最大的壓力,運行 15 分鐘的雙烤。15 分鐘后 CPU 穩定在 44W、78℃,GPU 穩定在 130W、80.7℃,顯卡能全程保持滿功耗,CPU 也運行在大約 45W 的標準功耗左右,整機性能釋放大約 175W,表現很不錯。
跑分方面 RTX 3060 Laptop GPU 完全能釋放全部的性能,3DMark TimeSpy 的 GPU 理論分數達到了 8806 分,和下一代 RTX 4050 Laptop GPU 相差無幾,不必擔心性能不夠用。
在代表 CPU 理論性能的在 R20 中,獲得了單線程 641 分,多線程 6010 分的成績。在 R23 中,則達到了單核 1672 分和多核 15569 分.可以說 i7-12650H 基本上是 i7 的單核性能、i5 的多核性能。確實很適合網游的處理器。
群聯的 TLC 硬盤,表現很出色,也可以自行升級。
內存則是標準的 4800MHz 的 DDR5 筆記本內存,跑分也符合雙通道 DDR5 筆記本內存的正常表現,在這個價位不可多得。
我們也進行了代表綜合性能的 CrossMark 測試,實測分數達到了 1908 分,搭配 2.5K 高分高刷高亮度屏幕,不僅僅可以用來打游戲,可以用來進行復雜的創意生產。
游戲實測
從上面可以看出,RedmiRedmi G Pro 的理論性能稱得上是 2022 年的旗艦水平。值得一提的是,Redmi G Pro 還支持獨顯直連功能,可以在小米游戲智控中心中手動切換,讓高幀游戲的幀數更上一層樓。因此以下所有游戲我們都會開到 2.5K 分辨率 + 高畫質 + 獨顯輸出模式下進行測試,有 DLSS 則開到平衡檔 DLSS。
首先是電競游戲,我們選取了《英雄聯盟》、《CS:GO》、《絕地求生》、《永劫無間》和 4 款主流的電競游戲進行測試。實測在《英雄聯盟》中,對線時平均幀可以在 240 幀上下徘徊,是可以排滿這塊出彩的電競屏的。
而在《CS:GO》中,運行 BenchMark 能達到平均 339 幀,完全可以跑滿這塊屏幕。
《絕地求生》這邊,實測在最高畫質下能跑到平均 120 幀,能滿足最高畫質高幀游玩。如果想要以跑滿電競屏的話,就得開到低畫質了。
在國產武俠吃雞游戲《永劫無間》中,最高畫質 + 平衡檔 DLSS 下可以達到平均 114 幀左右,游戲體驗同樣也是非常流暢。
而在《APEX Legend》中,平均幀數則能達到 117 幀,游戲體驗也是非常順暢的。如果在設置里開啟 NVIDIA Reflex 低延遲的話,還能讓射擊延遲進一步降低。
從我們上面的測試來看,絕大多數電競游戲都能滿足 2.5K 高幀暢玩了,而且畫質還都是最高畫質,接下來我們測試一些主流級 3A 游戲。看看 3060 在 DLSS 的加持下,到底能不能暢玩主流 3A。首先是在《古墓麗影:暗影》中,2.5K 高特效下,幀數高達 79 幀,暢玩不成問題。
在《荒野大鏢客 2: 救贖》這款 3A 大作中,Redmi G Pro 能在 2.5K 高畫質 + 平衡檔 DLSS 最高畫質下也能跑到平均 67 幀,游玩體驗還是比較流暢的。
只要不開光追,其實 RTX 3060 筆記本暢玩 2K 3A 大作還是沒有壓力的。比如在《控制》中,即便開啟最高畫質也能達到足足平均 94 幀。
在畫質爆炸的新作《原子之心》中,開啟高畫質后的復雜場景下也能達到平均 71 幀。完全能流暢游玩。
?傳奇 3A 大作《巫師 3》最近也更新了次世代版,配置要求大大提高,但也提供了 DLSS 技術的支持,所以我們的 Redmi G Pro 也是可以滿足平均 78 幀流暢玩的。?
?最后我們來看看壓力最大的《賽博朋克 2077》,2.5K 高畫質下開啟平衡檔 DLSS,可以達到平均 77 幀。只要不開光追,暢玩高畫質還是沒問題的。?
總的來說,i7-12650H + RTX 3060 這個配置在 2023 年的今天依舊不落伍。暢玩各種主流網游自然不在話下,即便是 3A 大作也可以在 2.5K 60 幀以上暢玩高畫質。只要能打開 DLSS 或 FSR 的平衡檔,就可以保證流暢游玩。
總結
在筆者看來,雖然 5000-6000 元這個價位可以買到不到 RTX 40 系列的高性價比新品游戲本,但這些高性價比游戲本普遍為了性能犧牲了一定的機身質感和接口配置。而 Redmi G Pro 在降價后,或許可以成為錯位競爭的好選擇,它擁有媲美高端游戲本的出色屏幕、戰未來的接口以及扎實的機身做工,同時也表現出了不遜于 RTX 4050 的性能,同樣也是可以考慮的選擇。
在選購時,最好看看它的價格。如果是原價 6599 的話,那還不如考慮一些 RTX 4060 的新品筆記本了。但如今在各個平臺的補貼后,經常可以做到 5800-5900 元,此時入手的性價比就相當高了,感興趣的話不要錯過。
責任編輯:Rex_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