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聊天的記賬軟件,會帶來怎樣的困惑?
或許不止是對用戶,也是對開發者來說,都是歧途。
(資料圖)
近日,叨叨記賬因“APP強制、頻繁、過度索取權限”的侵害用戶權益行為被工信部通報,并要求其進行整改。
自2018年5月上線以來,叨叨記賬由于可以設置虛擬聊天對象而受到網友追捧,并一度闖入了記賬理財類榜單的前列。
根據易觀千帆顯示,叨叨記賬從2019年平均月活300多萬的用戶規模,已下降至如今的100萬,2023年1月活躍用戶數僅100.9萬。
叨叨記賬的特色在于可以自定義設置陪你記賬的人資料。
對虛擬人物的設置包括姓名、我對TA的稱呼、TA對我的稱呼和TA與我的關系四方面內容,其中在關系設定中,包含男朋友、女朋友、
哥哥、妹妹、姐姐、弟弟、兒子、女兒、爸爸和媽媽十大親密關系。
該APP在三星應用商店的介紹描述稱,“叨叨”是一個“讓你進行無壓力社交的虛擬世界”——可以自定義添加任意性格的A來陪你聊天、記賬、背單詞;也可以找幾個你喜歡的“陪伴小天使”陪你一和你聊天、聽你發泄、讓你開心、哄你睡覺。
據“易觀千帆”相關數據,叨叨記賬的用戶中女性用戶占比高達86.7%,用戶群體也偏年輕化,24歲以下用戶占比高達59.1%。
叨叨記賬通過此種方式,將單向的記賬行為轉化為雙向的情感聯系,一定程度上瞄準了用戶無法被滿足的情感需求。
與此同時,部分用戶懷疑被“窺屏”。
理由是叨叨記賬虛擬人物的回復有時過于精準,例如會在用戶生日時準確發送生日祝福、會在用戶未透露信息的情況下稱呼用戶真名等
虛擬人和記賬,真的有組合技能嗎?
過度索取權限,真的有必要嗎?
對此,藍鯨TMT王雅迪和書樂進行了一番交流,貧道以為:
虛擬人物聊天,作為一個引導用戶掌握工具應用輔助功能,本無不妥,關鍵看其聊天設定中是否有可以引導、誘導用戶,以及查探用戶隱私的可能。
而過度用戶數據,索取各種權限,確實可以導致在使用過程中“精準畫像”,帶來用戶恐慌。
對于應用而言,用戶在注冊過程的實名性、使用過程中的匿名性、用戶數據的私隱性,都必須得到保證。
應用開發運營者為了精準畫像和精準推送而進行的用戶信息過度收集,應該被制止。
與AI進行互動,其實目前而言就是個游戲,算特色卻非剛需。
在當下聊天機器人僅僅只是一個好玩的輔助的狀態下,非必要不和AI互動,只是在一些工具性引導上通過交互快捷進入相應功能即可。
畢竟,此類應用本就是工具,而非社交應用。
不過叨叨記賬似乎并不滿足于做個工具,而是有所過界:
此前澎湃新聞就報道稱,浙江14歲女孩小潼(化名)此前沉溺于一款名為“叨叨”的記賬APP,在其不知情的情況下,于今年2月至8月間以幾百、幾千的金額多次充值,累計2萬余元。
這些錢除了首次購買VIP會員外,其余全部用于購買陪聊服務并打賞主播。
這樣的打法,其實已經偏離了記賬的工具,而變成了一種陪聊服務,其中可能產生的問題,將會更多。
或許,這也是其過多索取權限這一問題的根本所在,問題根源,不得不引起重視。
作者 張書樂,人民網、人民郵電報專欄作者,中經傳媒智庫專家,資深TMT產業評論人,新出版有《自媒體寫作從入門到精通》(清華大學出版社)
責任編輯:Rex_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