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媒體報道,石化集團上海石化公司董事長兼總經理王志清透露,計劃于2017年向上海市政府申請建設一座百萬噸級的PX工廠。這樣一個想象中的PX項目立刻引發了網絡熱議和公眾環境焦慮。
(相關資料圖)
核心是解決十幾億人的穿衣問題。
自從多年前清華大學學生“捍衛PX百度詞條”等科普事件后,學術界和業界普遍認為,單純以“炒飯”來為PX正名、將其妖魔化,已經不足以應對新形勢下的反PX言行。盡管如此,對于絕大多數非專業的普通大眾來說,PX到底是什么還是一個問題。
根據工程院院士、石油產品和潤滑油標準化技術委員會主任曹湘洪的解釋,PX是英文對二甲苯的縮寫,中文名稱為“1,4-二甲苯”,又稱“對二甲苯”。它是一種普通的有機化合物,只含碳和氫。PX主要來源于石油煉制過程的中間產物石腦油,經氧化精制成對苯二甲酸(PTA),再經縮合聚合成聚酯(PET)。聚酯可以制成纖維和服裝用紡織品;可通過注射成型制成瓶子飲用;還可以拉伸成各種光學薄膜,廣泛應用于醫藥、農藥、油墨、粘合劑、染料、香料等領域。
我可以沒有PX嗎?石化經濟技術研究院副院長毛嘉祥用一句話來說:“整個聚酯產業鏈的核心就是解決十幾億人的穿衣問題。”解決穿衣問題,單純依靠天然纖維(棉花)必然會面臨“糧棉土地之爭”這一尚未解決的矛盾,這實際上關系到十幾億人的吃飯問題。“糧棉爭地”矛盾的最終解決,恰恰是人造纖維。因此,我國紡織業的發展離不開化纖,而化纖的發展又離不開聚酯產業鏈。“PX是我們面臨的最后一道坎,現在正好卡在這個環節”。
毒性和爆炸性相當于汽油。
在聚酯產業鏈中,與石腦油、PTA、PET等上下游領域的同門兄弟相比,PX幾乎是唯一被大眾反復抵制的“惡業人”。一個合理的邏輯是,它比“兄弟”更危險。
對此,曹湘洪解釋說,煉油和石化生產裝置客觀上存在安全和環境風險,因為其原料和產品大多易燃易爆,生產過程中溫度和壓力變化較大,這是不可避免的事實。
但他強調:“風險不等于意外。”打個比方,他說,我們都帶著孩子去了動物園,那里有老虎、豹子和其他野獸。只要籠子鎖得緊緊的,就不可能造成傷害。他介紹了“在企業一線工作30年”的經歷。事實上,在同類煉化裝置中,PX生產裝置的安全和環境風險較小。PX毒性低,爆炸可能性和毒性與汽油相近。他引用國際癌癥研究機構的研究成果說,現有的證據不能讓PX進入對人類有致癌性的范疇,但“吸煙肯定致癌,但不是還有那么多人還在吸煙嗎?”
化學會副會長兼秘書長楊也證明了“PX毒性相當于汽油”。為了擺脫PX的恐慌,社會曾經將PX的安全性與公眾熟知的汽油逐項進行對比,最終得出PX的毒性、易燃性、爆炸性與汽油相當的結論。
而且,大部分普通人根本接觸不到PX。“真正直接接觸的是一線工人、技術人員,或者從事研發的科技人員。”曹湘洪說,他們都沒有PX恐慌。
被別人控制并不比別人差。
從2007年的廈門,到2011年的大連,再到2012年的寧波,再到2013年的彭州、昆明,直到此時的上海,正是這樣一種在封閉連續的生產工廠中安全環保完全可控的生產條件,但毒性低于同行的化工基礎原料卻造成了業內所謂的“多副本問題”——頻頻陷入輿論漩渦。這讓業界困惑:為什么我們要去對抗唯一一個“沒有過剩產能”且受制于人的PX?
化工學會最新數據顯示,截至2016年底,全國在運PX生產裝置16套(不含因爆炸事故關停的漳州項目),總產能1369萬噸;全年進口PX 1236萬噸,占全國2200萬噸總需求的56%,對外依存度超過一半,成為最大的進口化工產品。
讓行業不愿意的是受制于人,并不是我們沒有別人熟練。
經過40年的沉淀和兩代人的持續攻關,石化在2011年系統攻克了芳烴生產全過程的技術難關(該成果獲2015年度科技進步獎),與UOP公司、法國FP公司并列成為全球聚酯產業鏈三大技術專利公司之一,成為“智造”走向全球的新名片。
責任編輯:Rex_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