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中新網重慶5月13日電 (梁欽卿)第十六屆中國病理醫師年會13日在西部(重慶)科學城開幕,來自病理學領域的600余名專家學者匯聚一堂,圍繞分子病理進展、腫瘤研究、??撇±碓\斷、住院醫師培養等領域,交流前沿新進展,探討研究新思路。
本次年會聚焦病理學學科當前任務和建設問題,邀請多位院士專家共同探討病理學科的繼承與發展,以及數字化病理科建設的瓶頸問題,分享臨床病理科住培基地建設和考核體系的經驗,并探索病理專科培訓的可行性。
圖為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醫師協會病理科醫師分會會長卞修武在大會上致辭。 活動主辦方供圖“病理學是基礎醫學與臨床醫學的橋梁,不論在教學、臨床、科研中都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敝貞c市醫師協會榮譽會長趙興吉說,病理診斷是疾病診治的基礎,是精準醫學的基石,沒有準確的病理診斷就沒有精準合理的治療,在臨床醫療上,病理診斷成為臨床最后診斷的“金標準”。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醫師協會病理科醫師分會會長卞修武在致辭中稱,重慶市是西部大開發的重要戰略支點、國家重要現代制造業基地和西南地區綜合交通樞紐,也是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創新之都。在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的戰略部署下,以病理研究、智慧診斷和國際會診為特色和主攻方向的金鳳實驗室已初顯規模。
圖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國家生物醫學分析中心主任張學敏做主旨演講?!』顒又鬓k方供圖中國科學院院士、國家生物醫學分析中心主任張學敏稱,“生物技術發展到今天,我們已經具備以數字化呈現或評價機體免疫狀態的可能性。”他帶領的研究團隊有一個重要科研進展,就是發現了生物鐘的“有形”指針,可用于節律調整和時差調節。
他表示,關于免疫力可視化技術,如今只是揭開了冰山一角,未來仍需進行生物醫學、生物高技術、人工智能、計算科學、信息學等多學科交叉協作,在重大疾病預警、免疫年齡監測、精準醫療指導等方面帶來突破。(完)
責任編輯:Rex_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