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IT之家 1 月 8 日消息,據第一財經報道,今日北斗三號衛星系統總設計師、中科院微小衛星創新研究院副院長林寶軍在 2023 復旦大學管理學院新年論壇的演講中,談及北斗研發之路以及科學家創新。
林寶軍表示,我國北斗導航系統的整體核心指標已經超過 GPS。他同時勉勵中國科學家建立自信,不能總覺得自己不可能超越別人。
中國北斗已經廣泛應用于經濟社會發展各行業各領域,進入交通、能源、農業、通信、氣象、自然資源、生態環境、應急減災等重點行業。多家第三方機構預測,按照目前北斗系統的產值增加速度,預計 2025 年其產業規模有望達到萬億元。來自高德地圖的數據也顯示,截至 2022 年 11 月,高德地圖調用北斗衛星日定位量已超過 2100 億次,且在定位時北斗的調用率已超越了 GPS 等其他衛星導航系統。
在林寶軍看來,技術創新固然重要,但理念創新、觀念創新更重要。他打破航天領域“新技術不能超過 30%”的傳統,敢于使用全新的技術。
IT之家了解到,20 世紀后期,中國開始探索適合國情的衛星導航系統發展道路,逐步形成了三步走發展戰略:2000 年年底,建成北斗一號系統,向中國提供服務;2012 年年底,建成北斗二號系統,向亞太地區提供服務;2020 年,建成北斗三號系統,向全球提供服務。
北斗系統提供服務以來,已在交通運輸、農林漁業、水文監測、氣象測報、通信授時、電力調度、救災減災、公共安全等領域得到廣泛應用,服務國家重要基礎設施,產生了顯著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基于北斗系統的導航服務已被電子商務、移動智能終端制造、位置服務等廠商采用,廣泛進入中國大眾消費、共享經濟和民生領域,應用的新模式、新業態、新經濟不斷涌現,深刻改變著人們的生產生活方式。中國將持續推進北斗應用與產業化發展,服務國家現代化建設和百姓日常生活,為全球科技、經濟和社會發展做出貢獻。
展望未來,基于“5G + 北斗”的通信技術與精準時空技術的融合及應用,將是農業、城市交通等多個領域基礎設施信息化、智能化升級改造不可或缺的重要基礎設施。林寶軍在演講中表示,中國北斗正在朝著“更加泛在、更加融合、更加智能”的下一代綜合時空體系發展,2035 年前還要解決深空導航、室內導航和水下導航等難題。
責任編輯:Rex_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