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聯誠精密近日披露公告稱,擬轉讓所持子公司江蘇聯誠精密合金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合金科技”)30%的全部股權。但無論是交易的目的還是交易的時間節點,都存在著不少疑問。
首先,聯誠精密對子公司合金科技的定位前后矛盾。早在2020年8月籌劃合資設立合金科技之初,聯誠精密稱目的是為拓展鑄鋼領域業務,完善公司產業布局,符合公司未來戰略布局和長遠發展規劃。按照當時的表述,這是一項公司的長遠發展規劃,并不是一項為了獲取投資收益的短期投資行為。
時隔兩年半之后,聯誠精密卻突然改口,稱出售所持子公司全部股權的目的是“股權投資已獲得合理投資回報,符合公司投資預期”。如此自相矛盾的表述,很難讓市場投資者信服。畢竟拓展業務和股權投資完全是兩碼事,聯誠精密相關表述是否涉嫌誤導投資者呢?
其次,合金科技成立后的一系列資本運作是否有必要。成立之后,在2021年,合金科技先是收購了自然人股東劉惠豐等人持有的江陰鑫聯精密制造有限公司股權,而后又對其吸收合并。如果是為了擴大產業布局,這一系列運作還有些理由,但如果是為了股權投資,那么這一系列資本運作的必要性和合理性就要打一個問號。
再次,出售合金科技的時間點也存在很大的疑問。在2021年,合金科技的經營情況表現一般,報告期內營收約為1.31億元,凈利潤約為-51.5萬元。好不容易熬到了2022年,合金科技業績開始出現爆發式增長,營收大幅增長至約2.36億元,凈利潤大幅增長至約1898.1萬元。
就在子公司業績剛剛出現起色之時,聯誠精密卻要出售所持有的全部股權,而且交易價格還較低。在合資設立合金科技之初,上市公司付出的金額最多,承擔的風險也最大。等到出售股權之時,卻沒有選擇利益最大化,甘愿充當帶有福利性質的“孵化器”,如此操作背后有無貓膩?
另外,聯誠精密和自然人股東劉惠豐有沒有利益關系也需要上市公司給股民一個交代。從最開始的一起出資成立合資公司,到最后再從上市公司手里收購股權,劉惠豐可謂是“關鍵先生”,目前來看也是利益最大化的一方。
以二股東的身份和聯誠精密一起出資成立合金科技,而后把旗下公司賣給合金科技。等合金科技成熟經營之后,第一時間以極其優惠的價格把標的公司控制權收入囊中,更像是一場無風險套利的資本游戲。
值得注意的是,劉惠豐實控的江陰鑫聯金屬制品有限公司過去一直是合金科技的“房東”,合金科技還一直向其支付著租金。種種跡象都表明,自然人劉惠豐是合金科技從設立到最終出售最大的受益方,他和上市公司之間到底有沒有利益關聯耐人尋味。
責任編輯:Rex_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