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9日,普陀區在海納工程院舉辦“黨建引領‘武林大匯’”活動。“武林大匯”活動標志著武寧創新共同體正式成立,未來將高質量打造具有輻射帶動作用的科創黨建示范地、科創企業首選地、科創人才新高地。
【資料圖】
當前,普陀正全力打響“中華武數”科創品牌,其中“武”指的就是以武寧路沿線“大院大所高校名企”為核心打造的武寧創新共同體。以2家高校、16家科研院所、近百家科創平臺和近千家科技企業為核心,聯動上海乃至長三角的科創資源,搭建“政產學研”各方合作的平臺,推動創新協同,在服務區域經濟發展、聚力“科創秀帶”建設中發揮積極作用。
普陀區委書記姜冬冬表示,在 “中華武數”科創布局中,“中”“華”“數”分別對應的中以(上海)創新園、上海清華國際創新中心、市級數字化轉型示范區海納小鎮,相對集中在點上,而“武”對應的武寧創新共同體則是將全域創新資源串聯起來的關鍵。
據介紹,“武林大匯”拆開四字分別代表武寧創新共同體打造過程中的四個聚焦。一是聚焦“武”字,做強黨建、練好內功。堅持以黨建為引領,發揮“靠譜”區域化黨建聯盟的作用,不斷織密組織網絡、拓展服務陣地、創新活動載體,在穿針引線中構建“創新出題、黨建答題”的工作機制,打造更加強勁的“紅色引擎”。
二是聚焦“林”字,做優生態、厚植土壤。構建“雨林型”創新生態系統,全方位支持各類創新主體蓬勃發展。努力實現更多“從0到1”的原創性突破和“從1到10”的創新加速。建好用好“百大平臺”聯盟,揭榜掛帥重大科技項目,辦好各類創新賽事活動。
三是聚焦“大”字,做大產業、提升能級。細化武寧路沿線產業鏈圖譜,做優做強細分和衍生領域,關注新興產業趨勢動向。貫通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政策鏈,以政府基金撬動社會資本。持續擦亮“人靠譜(普),事辦妥(陀)”的服務金名片。
四是聚焦“匯”字,做實機制、深化合作。建立健全信息互通、資源整合、項目對接、成果共享的協同對接機制,不斷拓展朋友圈,牽動更多上下游的關聯企業和機構落地普陀。主動對接沿滬寧創新產業帶,加強交流合作。精心制定和實施三年行動方案,把武寧創新共同體打造成為展示上海形象、體現上海功能、連通和輻射長三角的“新T臺”。
為加快武寧創新共同體打造,普陀區推出三年行動方案,從黨建引領、科創策源、產業集群、資本賦能、人才集聚、區域聯動、空間優化、主體培育、城區提質、品牌塑造等方面推出十大行動,全力保障武寧創新共同體高質量發展。中國工程院院士彭壽等4位專家被特聘為首批共同體顧問團成員,將為共同體發展提供智力支持。
活動現場,以機器人平臺、工控平臺為核心,近百家科技研發平臺、企業技術中心為成員,成立了“百大平臺”聯盟,將搭建集聚創新主體、促進成果轉化的開放型平臺,提升區域科創資源的共享協同能力,增強前沿技術突破的“硬實力”。
武寧創新共同體科創人才實踐基地同步成立。該基地將作為推動共同體人才發展的平臺載體,將依托企業,推出實踐鍛煉崗位,培養科創人才和復合管理人才;依托高校,緊跟產業發展人才需求,“訂單式”推出人才培訓項目。
此外,活動中還啟動武寧創新共同體青年建功聯盟暨上海青少年創新學院普陀分院,發布了青少年科創服務清單,發布了2023年武寧創新共同體的重點科研項目。另有一批科技部、工信部十四五重大科技項目進行了現場展示,充分展現了普陀在科研領域的創新實力。
武寧創新共同體的成立,標志著普陀科創秀帶上又增添一個最具品牌標識的特色亮點。接下來普陀將統籌全區科創資源,建立健全開放創新協同機制,推動創新協同合作、開放共享,集聚高能級科創機構、科創企業和創新資源,打造上海科創高地。未來,共同體將進一步向西延伸,聯動G2/G42沿線城市創新協同發展,合力構建一體化的區域創新體系,打造長三角區域科技創新高地,建設成為長三角科技創新共同體的重要組成部分。
責任編輯:Rex_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