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1日,在2023年中國品牌日活動期間,由人民日報社指導、人民日報社經濟社會部主辦的中國企業社會責任高峰論壇在上海舉行。活動中,餓了么憑借碳賬戶的減碳實踐,獲得“2023環境、社會及治理(ESG)年度案例獎”。
餓了么總裁方永新受邀出席活動并在分享中表示,餓了么肩負以科技創新提升人們生活幸福感的社會責任,目前已將“放心點”確立為長期戰略,推動餐飲外賣行業進入品質發展時代,并將以數字化扎根社區服務,努力為城市美好生活建設出力。
去年4月,餓了么上線了業內首個消費者碳賬戶,通過搭建綠色平臺的方式,培育低碳消費習慣,并積極探索建立用戶、商家和平臺的減碳閉環。截至目前,平臺上提供小份餐食的商戶已超過80萬,2022年小份餐食的訂單同比增長約30%,實現了綠色的良性循環。
(資料圖)
“作為一家以守護城市美好生活為使命的平臺企業,我們始終在思考,推動行業發展的同時,如何為更多人的美好生活服務,”方永新表示,“我們的結論就是:扎根服務社區,以數字化推動社區服務的升級。”
在方永新看來,社區是組成城市美好生活的核心單元,只有圍繞社區建立起高質量的數字化服務體系,每個居民的幸福感才能獲得實實在在的提升。建設未來社區服務,餓了么設立了四大行動目標:普惠弱勢群體、建設騎手公益、升級消費場景以及連接生態力量。
方永新介紹,餓了么以更普惠的數字化入口,來提升弱勢群體的社區服務體驗,App已入選首批互聯網應用適老化及無障礙改造優秀案例。餓了么長輩模式,大大提升了老年人居家點餐、買菜等養老體驗。針對視障用戶,餓了么多年來優化了超過200個無障礙場景,并且與8家企業無償分享了13項專利。
餓了么還通過體系化的騎手團隊建設,為社區注入更多服務力量。外賣騎手們因為熱心和靠譜,常被社區居民稱作“社區俠”。于是,餓了么通過黨建引領的方式,圍繞著遍布社區的騎手驛站,鼓勵更多騎手成為積極參與社區服務的有生力量,去年“社區俠”在西湖區蔣村街道啟動試點;今年4月北京紅十字會專業講師為藍騎士開展應急救護培訓,30名“社區俠”將持證上崗。
據悉,餓了么還將以創新性的數實融合升級,為社區打造新消費服務場景。過去一年,餓了么承接了超過30個城市的政府消費券項目,通過平臺營銷賦能,直接帶動居民消費超過50億。餓了么將通過數字街區、全能超市、陽光菜場、企業數字化賦能等具體項目建設,推動商家加速數實融合,更好地滿足每個消費者所處社區的即時需求。
方永新還特別強調了生態伙伴共同參與社區服務建設的重要性。餓了么在普陀區新業態新就業群體黨群服務中心藍騎士驛站的基礎上,與公益組織試點建設“e刻鐘社區愛心服務站”,圍繞“一老一小”引入家庭關懷、心理健康、醫療保健、家政等生態服務。
此外,餓了么還與地方政府合作打造陽光菜場項目。餓了么不采取自營模式,而是通過共享供應鏈、社區前置倉、即時履約服務的能力整合,從而搭建出資源、數據、利益共享的菜籃子生態平臺。為菜場完成數字化改造的同時,也幫助菜場管理方及商戶獲得生意增長。
“當然,讓所有人享用到健康營養的美食和品質放心的服務,是餓了么最大的社會責任。”方永新表示餓了么已經將“放心點”確立為長期戰略,要為消費者提供“媽媽放心”的餐飲外賣,推動餐飲外賣行業真正進入品質發展的時代。
在各地監管部門的指導下,餓了么已在超過20個城市落地了30條“網絡餐飲食品安全示范街”,持續推動“互聯網+明廚亮灶”智慧監管模式。在此基礎上,餓了么還進一步推出了“小藍心”服務標準,保障消費者食品安全。
今年3月,餓了么引入食極星美食標準評價體系,行業內首次以營養為菜品評級。所有菜品認證前都將送往農業農村部的相關質檢中心檢測,檢驗報告以及評價結果,都會在餓了么上透明地向用戶展示,首批已覆蓋超過3萬家門店,“放心點”正逐漸成為行業共識。
責任編輯:Rex_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