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網科技5月29日訊(記者 李婷)披著高新技術外衣,在To B市場“拿著錘子找釘子”式的商業模式備受詬病。不少曾經風頭無兩的AI公司苦于商業變現,陷入巨額虧損。
在電力領域,AI公司的硬科技卻已凸現出巨大的現實的意義和價值。深入企業工廠、商場超市、以及尋常百姓家的電力大數據具有體量大、類型多、價值高、速率高等特征,北京志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稱“志翔科技”)則將數字科技應用于促進電力行業運營變革和精細化管理。
【資料圖】
在2023中國國際大數據產業博覽會上,志翔科技展示了基于非介入式負荷監測(Non-intrusive Load Monitoring,簡稱:NILM)技術、AI和失準分析技術等的智能大數據終端產品以及大數據分析平臺產品,和應用于電力的空調負荷調控,和消防、環保等領域的大數據分析解決方案。
在一群清華系創業團隊的帶領下,志翔科技推崇技術派和務實派,“釘子找錘子”是底層商業邏輯。在公司內部,志翔科技總裁蔣天儀時常強調,技術一定要與場景相結合。
豐富邊緣智能終端產品矩陣
7月酷暑難耐,氣象臺持續高溫紅色預警,部分地區拉閘限電,寫字樓、商業中心和住宅區不得不關停中央空調,生活受到影響的民眾怨聲載道。——這是去年夏天曾出現過的情況,但今年或者未來這類場景則有望減少。
志翔科技介紹,通過在用電場所的供電入口端部署非介入式負荷辨識模塊,可以準確的識別商超和樓宇的用電設備耗能,通過能耗詳單分析制定更科學節能的用電引導,來輔助電力公司提前制定用電調度策略,削峰填谷,平衡電力負荷。
志翔所提到的非介入式負荷辨識模塊,正是基于非介入式負荷監測技術,通過實時采集和提取用電特征參數,結合了模式識別、特征匹配、機器學習、物聯網、云計算等先進技術,得以識別用電設備的類型、運行時間、運行狀態和能耗等信息,并由此分析了解用戶用電習慣等。
不僅是空調,每個電器設備都具備其獨一無二可被辨識的“電力指紋”。空調負荷監測與控制只是非介入式負荷監測技術應用的一個很小的場景。在浩瀚的電力大數據海洋中,結合邊緣側的采集計算和后臺海量大數據分析將創造出巨大的應用價值空間。
2021年起,國家電網、中國電力科學研究院有限公司以及志翔科技等服務廠商共同開始推動非介入式負荷辨識模塊的市場試點。
該業務萌發于下一代電表的智能化升級。作為電力系統的基礎設施,智能電表承擔著原始電能數據采集、計量和傳輸的任務。自2009年以來,國家電網發布智能電表技術規范并開始集中招標,推動數字電網轉型升級,至今已實現從機械表到第一代智能電能表,并在近幾年開始向第二代智能電能表升級迭代。
邁向人工智能時代過程中,人工抄表、人工催費及人工定期巡檢的傳統模式逐漸被淘汰,但仍在一定程度上受制于數據采集完整度、精確度,和通信帶來的延遲性等問題。
第二代智能電表的功能可擴展性則針對這些問題進一步優化升級,通過提供一些標準擴展插槽,來支持外接模塊的靈活和應用。針對二代智能電表新的特性,志翔科技從2019年起就開始和電力企業探索和嘗試,利用邊緣計算智能終端模塊和設備來拓展像空調負荷監測調節、線損和老化用電設備發現和治理、違規用電發現和預警等更多有價值的應用場景。現在志翔已經推出非介入負荷辨識產品和臺區AI智能管理單元兩個產品,通過部署于下沉到離供/用電最近的邊緣側,更全面準確地采集、監測和實時分析各類用電數據。與過去傳統方式相比,不僅能解放人工節約大量成本,所采集數據的效率、質量以及分析的結果,都有飛躍式的提升。
大數據分析+邊緣智能,穩固護城河
談及志翔電力邊緣智能終端,蔣天儀介紹,這是公司自2018年起推廣應用智能電能表狀態評估和失準分析后,基于大數據分析平臺產品向電力領域智能化升級更多應用方向的進一步深入挖掘開拓。2018年,志翔科技智能電能表狀態評估和失準分析平臺從實驗室走向市場,如今已經迭代到第四代模型,在全國接近30個網省落地應用,服務國家電網和南方電網累計5億多只在運智能電能表。通過采集、過濾和關聯分析海量電力數據,為電力企業提供智能電能表的在線監測、檢定,定位失準并支撐有效的按需更換實施。
根據上市公司力合微的調研數據,南方電網在全國部署有約1億只智能電能表,國家電網約有6億只。按此計算,志翔科技的智能電能表狀態評估和失準分析產品服務,已覆蓋近80%的市場,志翔科技也成為國家電網智能電能表失準更換應用唯一技術供應商。
如今,在技術上的自主性和領先性已成為志翔科技穩固的發展護城河。回想2016年,面臨著是否要從熟悉的數據安全領域向未知的工業大數據市場進行探索,蔣天儀回憶道,在還沒有任何訂單的情況下,創始團隊卻一拍即合的決定依然砸下數千萬元去開拓新的賽道,并經過幾年間的持續技術打磨、試點、迭代,最終在四五家廠商中殺出重圍,從2018年起在工業大數據電力數據智能分析的新賽道上初嘗回報。并在接下來,水到渠成的由電力大數據分析平臺自然向電力邊緣智能終端硬件延展,實現云邊端的數據分析閉環,來支撐更具想象空間的電力場景應用。
憑借電力大數據分析平臺和大數據終端產品采集海量電力數據的廣泛推廣應用,志翔科技也在積累和豐富電力特征數據,并基于實際業務應用來訓練更成熟的算法模型,來持續的進行產品和解決方案的優化,不斷地筑高加厚市場競爭壁壘。
埋頭鉆研硬科技,志翔科技也逐漸吃到技術紅利,將表計分析同源技術快速的復用在更多元的場景上,擴展到發電側的光伏能效監測分析,以及逐漸升溫的新能源汽車充電樁計量檢測等,甚至電力領域之外的水表,煤氣表等計量設備的狀態監測和評估。
明確客戶需求確定技術路線
核心優勢的構建,同樣得益于志翔科技對技術路線的研判和明確選擇。
蔣天儀向中國網科技記者解釋的商業邏輯是,一定要面向客戶當下的和未來的需求。一方面公司要圍繞客戶現有的業務來開展工作,解決剛需痛點;另一方面也要為未來業務蓄勢,即目前市場還未顯現但未來即將釋放的增量空間,這就需要去不斷的探索新技術、新方案來解決行業智能化升級所催生的新問題。而志翔的大數據終端產品通過邊緣智能計算,則為未來更多深入而精細的業務需求場景提供了一個解決的基礎。
國家電網、南方電網正在從傳統信息化轉型邁向數字化、智能化的高速發展進程中,在新型電力系統建設推進,泛在電力物聯網建設等戰略規劃下,紅利正在釋放。2020年第二代智能電表已經開始招標輪換,2021、2022年國家電網智能電表招標總量分別為6726萬和7014萬只。
隨著智能電表升級換代的進程加快,蔣天儀預計未來2-3年內志翔科技的大數據終端(邊緣計算智能終端設備)收入將追平甚至超過大數據分析平臺產品。從國家電網和南方電網現在全國約7億只電表的整體市場規模來看,未來的潛在市場十分巨大。
蔣天儀稱,從傳統機械表更替為第一代智能電表大概花了8到10年,預計第二代智能代表輪換周期相當,2028年至2031年之間或將完成替換。
利好政策密集推出,國家電網和南方電網計劃在“十四五”期間投資近3萬億元推動電網轉型升級。國家能源局近日印發《關于加快推進能源數字化智能化發展的若干意見》提出,到2030年,能源系統各環節數字化智能化創新應用體系初步構筑、數據要素潛能充分激活,一批制約能源數字化、智能化發展的共性關鍵技術取得突破。
電力系統智能化升級無疑蘊藏巨大的市場空間,蔣天儀表示,志翔科技將在工業大數據的賽道上,持續的深耕電力行業這個細分領域。基于失準分析同源技術,結合AI加持的電力邊緣智能產品方案和服務,將在更多場景落地使用,繼續拓寬邊界,掘金電力快速釋放的增量市場空間。
責任編輯:Rex_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