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消費者在下載手機APP時往往面臨兩個問題:一種是用手機廠商自帶應用可以一鍵下載安裝,另一種是使用第三方應用商店下載安裝APP過程中,手機廠商反復進行風險提示、強制檢測等。這兩種情況讓消費者要么硬著頭皮忍受重重阻礙從第三方應用商店下載,要么回到自有應用商店尋找相同功能的APP進行安裝,不僅在使用層面給消費者帶來困擾,也對整個數字經濟創新發展不利。
6月3日,中國消費者協會委托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主辦的“消費者權益保護社會共治體系研究課題”系列研討會之“手機安裝APP相關法律問題”在北京舉行,會議邀請專家學者、法律人士、消費者代表探討了手機廠商對消費者從第三方應用商店下載安裝APP進行限制的侵權問題及如何進行社會共治,希望能將社會各方措施有效串聯,化解手機使用過程中的難點、痛點、堵點。
(資料圖片)
侵犯消費者權益
課題組通過調研和消費者反饋發現,以安卓系統為例,用戶在手機自帶應用商店上安裝APP很順利。但從外部下載,即選擇其他應用商店安裝APP時,同一款APP存在安裝過程冗長、強行檢測和強制消費者確認、必須輸入賬號密碼和鎖屏密碼、無法安裝選定的APP或很難找到繼續下載安裝的入口、限制APP信息接收、擅自關閉APP進程等問題。
清華大學法學院副院長、教授程嘯對此表示,手機應用商店承擔APP的核驗義務,消費者從哪個第三方應用商店下載APP,哪個應用市場就應承擔責任,手機廠商不應再次進行核驗,額外核驗對分清責任并不會產生增益效果。同樣軟件同樣版本,消費者在手機自有應用商店可以自由無障礙下載安裝,但從第三方應用商店下載安裝就有很多障礙,這種變相增加難度的行為是對消費者知情權、自主選擇權的一種剝奪。
記者了解到,手機廠商在第三方應用商店安裝APP過程中要遵守最小特權原則。上海市法學會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研究會會長、上海財經大學黨委常委周杰普表示,手機廠商這種對消費者從第三方途徑下載安裝軟件設置重重障礙、插入鏈接的行為,已構成了對消費者的不當滋擾。
廣東財經大學二級教授冉昊認為,手機廠商限制一些第三方應用商店的APP下載安裝,既可以從損害《消費者權益保護法》中的知情權、選擇權、公平交易權角度對其進行處罰,也可以通過《民法典》的侵權責任對其行為進行定性,這是一個法律途徑。一旦有了確定案例并進行推廣,對其他廠商也有一定的警示作用。
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教授、北京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研究會常務副會長張嚴方說,手機廠商通過給消費者強制檢測、多重確認拉長安裝時間,同時通過提示恐嚇方式讓消費者對從外部下載安裝的APP產生恐懼,又通過設置推薦自有應用商店的按鍵,讓用戶到其應用商店中重復下載同款或者同類型的APP,浪費了用戶的大量時間和手機流量,損害了用戶的知情權、選擇權,也對個人信息安全、財產安全構成威脅。
消費者在使用手機過程中,應該享有不被額外打擾的安寧權。北京市第三中級人民法院立案庭副庭長鄧青菁表示,針對此類問題,建議通過個案形成相應的裁判規則。
惡意引流損害公平競爭
消費者下載APP時,手機廠商的侵權行為存在隱蔽性、專業性特征,也有被侵權而不自知的情況,在此過程中,就可能存在廠商惡意引流問題。中國消費者協會監督部主任張德志表示,很多時候,用戶發現手機自帶應用商店沒有自己想要下載的某款軟件,只能從第三方應用商店來下載這款軟件,但在下載安裝過程中,手機廠商卻推薦給用戶相同功能的另一款軟件,這屬于利用不公平格式條款并借助技術手段強制交易的行為,可通過《反壟斷法》附加不合理的交易條件來予以規制,而且惡意引流也在《反不正當競爭法》規制范圍之內。
中國礦業大學(北京)鄉村振興研究中心副主任、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鄔躍同樣認為,消費者在從外部渠道安裝一款軟件的過程中被誤導到手機自帶應用商店安裝另外一款軟件的行為,是在《反不正當競爭法》規制范圍內,通過行政管理手段規制這種行為是最直接的途徑。
據了解,如果消費者下載手機自帶應用商店的APP,手機廠商會獲得對應的用戶游戲充值分成及廣告收入。程嘯表示,手機廠商提供硬件和軟件服務,如果不能確保公平對待市場上的應用程序,為了自身利益而在消費者安裝軟件時設置障礙,則會導致數字服務市場不正當競爭,形成壟斷。廠商通過“重大風險”不實描述的提示恐嚇等方式,讓消費者對從外部下載安裝的APP產生恐懼,是對于其他應用程序提供者合法權益的一種侵害。該問題可以通過立法手段加以規制。
北京市消費者協會秘書長楊曉軍表示,應當采取多樣性促進市場發展的原則,不是所有的APP都只集中在幾個品牌手機的應用商店里,讓第三方APP能充分發展,百家爭鳴、百花齊放,讓大家能夠享受到更多的APP。
發揮社會共治作用
手機廠商人為地植入一些煩瑣步驟,阻礙了消費者通過第三方應用商店下載安裝APP的暢通性,涉及到一系列侵權問題。中國消費者協會政研部干部徐江表示,加強消費者權益保護、規制限制消費者下載安裝使用APP的行為,需要社會共治,包括從完善相關法律法規入手,以及消協組織做好事前的消費教育、事中的消費監督以及事后的消費維權工作。
司法部全面依法治國研究中心研究員高航認為,APP下載侵權這一課題要充分發揮全社會的積極作用。可以在發揮社會共治的過程中進行宣傳,讓手機廠商自覺取消這一阻礙。如果涉及面較廣,發起公益訴訟對手機廠商也是一個很好的警示。
APP下載侵權已逐漸成為普遍現象。第十四屆全國政協委員、中國政法大學商學院院長商文江表示,該課題研究還需要從下載到安裝的整個過程進行技術復盤,利于保留痕跡和取證。手機廠商損害消費者權益問題研究,某種程度上具有普遍意義,可以歸結為一種民生問題,在法律上非常有必要予以解決。
張嚴方也表示,該問題希望引起社會共同關注,可以通過監管介入、發起公益訴訟的方式維護消費者合法權益。
責任編輯:Rex_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