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7日,由中國健康促進基金會、中國健康管理協會、中國營養學會共同主辦的2023全國縣域醫院健康管理(體檢)機構建設研討會暨中國營養學會健康管理分會第四次學術會議在武漢舉行。同期,在健康管理適宜技術多中心研究課題啟動會上,由鷹瞳Airdoc支持,中國健康促進基金會立項的“體檢人群糖尿病性視網膜病變的篩查”多中心應用研究課題(以下簡稱“課題”)正式啟動。
【資料圖】
中國健康促進基金會創會理事長白書忠教授(左)為課題組組長、中華醫學會健康管理學分會前任主任委員、解放軍總醫院健康管理研究院曾強教授(右)頒發聘任證書
課題組組長、中華醫學會健康管理學分會前任主任委員、解放軍總醫院健康管理研究院曾強教授代表專家組,詳細介紹了課題背景,并對課題研究方案的實施和管理做出了部署和執行建議。
據介紹,課題預期在全國范圍內 150 家體檢中心開展視網膜影像人工智能檢測,完成 100 萬人次的總篩查量。課題旨在通過本次大規模流行病學調查資料,與既往各地流行病學資料對比分析,了解最新的糖尿病視網膜病變(以下簡稱“糖網”)疾病發生狀況與發展趨勢;同時,通過比較不同區域(城鄉、南北),不同人群(職業、教育、經濟水平)的糖網患病率,以及不同嚴重程度的糖網所占比例差異,分析糖網的風險因素,以協助疾病診斷,評價預防與治療措施的效果,為控制及預防糖網提供科學依據。
我國糖尿病患者約1.4億,居世界首位。糖網是糖尿病常見的慢性微血管并發癥,是工作年齡人群中第一位的致盲性疾病,在糖尿病人群中的患病率是23%。其中威脅視力的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約為10.2%。然而,由于知曉率和篩查不及時,導致我國 90%具有激光治療指征的糖尿病視網膜病變患者未能接受及時的治療。
“當前,我國對于糖尿病患者的健康管理面臨著很大的困局。”曾強教授進一步指出,第一,患者認知不足。根據眼科專家的建議,糖尿病患者每年至少要進行兩次眼底檢查,以排查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的發生。但由于患者對于糖尿病及其并發癥的認識程度不一,很大部分糖尿病患者做不到一年至少兩次的眼底檢查;第二,醫療水平參差不齊。我國基層社區醫療機構的全科醫生和眼科醫生素質良莠不齊,甚至在部分社區中,根本沒有眼科門診和齊全的眼底檢查設備;第三,缺乏統一標準。當前醫生對眼底病的掌握還存在薄弱的地方,基本都依靠肉眼在短時間內的主觀判斷,缺乏統一的眼底病培訓和相關的統一標準。
中國健康促進基金會創會理事長白書忠教授(前排右二)、中華醫學會健康管理學分會主任委員郭清教授(右一)蒞臨鷹瞳Airdoc展位,并給予高度評價
曾強教授表示,慢性病需要早發現、早干預和長期控制,因此亟需高效、具有成本效益的篩查工具。視網膜是人體唯一能直接觀測血管和神經的窗口,結合人工智能技術,不僅能夠智能診斷糖尿病視網膜病變,同時通過對視網膜血管和神經的特征抓取,也能夠反映心腦血管和神經系統病變,提示慢性疾病在視網膜中的表現從而預測慢性疾病的疾病進展,對于高血壓、高血脂、動脈硬化、腦卒中、冠心病、 腎病、神經系統疾病、內分泌代謝疾病等均有健康管理應用價值,有利于推動實現更普遍的健康管理。
“視網膜影像人工智能的應用不僅僅在糖網,還體現在其他慢病風控上。”曾強教授展望道,鑒于當前中國慢病管理需求,未來還將通過慢病人群視網膜圖像的收集,同時結合相關體檢指標和慢性疾病相關指標,探索這些模型在實際場景下的性能,開拓其他疾病的預測模型,為后續開發基于視網膜圖像的慢病健康管理策略提供依據。
課題專家組成員獲頒聘任證書
為保證項目的標準化,該課題將采用鷹瞳Airdoc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眼底圖像輔助診斷軟件。鷹瞳Airdoc也將全力配合專家組,支持該項目的順利完成,助力糖網等慢性病的早診早治,讓健康無處不在。
責任編輯:Rex_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