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記者 劉惟真 王寧
揮毫潑墨,書法機器人可通過精妙控制臨摹書法名作;面對復雜地形,“耳聰目明”的巡檢機器人能夠快速排除設備故障……如今,智能科技不僅“走上”企業生產線,更成為人們的“最佳拍檔”,為衣食住行等生活領域增姿添彩。
近日,在天津召開的第七屆世界智能大會上,全球高端智能產品紛紛亮相,在灑下“科技之光”的同時,也繪制出了新時代智能生活的生動圖景。
(資料圖)
智慧出行:車路協同更便捷
停車充電,智能機器人可以自動提供服務;路上行駛,車路協同讓通行效率明顯提升。隨著智能科技與傳統人力深度融合,越來越多的交通出行場景得以轉型重塑。
在天津津門湖新能源車綜合服務中心,一臺機器人緩緩從充電箱沿著磁性軌道“走到”汽車邊,自動將充電槍對準充電口開始工作,整個流程充滿“智感”。此次會上,國網天津市電力公司將這一“微縮版”的項目帶到了展廳。
“視覺人工智能技術和雙目攝像頭賦予了機器人‘視力’,磁條融合、力控感知技術則讓它擁有了‘觸覺’。”國網天津市電力公司城南供電分公司津門湖運營管理中心副主任匙航介紹道,機器人甚至可以模擬人手動作,在充電槍插接過程中調整力度,避免損壞充電接口。
走出城市充電站,“智慧的車”與“聰明的路”互為搭檔,更讓交通出行方便快捷。
在天津(西青)國家級車聯網先導區封閉測試場10公里的環路行程中,自動駕駛車輛從容轉彎、避讓行人,應對復雜交通場景也是得心應手。
在華為展區智能網聯車板塊,展臺講解專家道出了其中奧秘——在多個先導區內,交通桿上已搭載了毫米波雷達、激光雷達等設備,不僅能“看得更遠”,也能實時探查路況。路邊柜內車路協同服務器匯集了視頻和雷達信號,將路面全要素信息通過車道級高清導航為駕駛者呈現,及時發出提醒、為駕駛者“出謀劃策”。
專家表示,在智能網聯技術賦能下,“一路綠燈”不再僅憑運氣,系統能夠根據路面情況推薦行駛時速、防止突然出現的行人車輛帶來安全隱患。
“很多過去只能在電影中看到的情節已經成為現實。”中國汽車技術研究中心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安鐵成說,先導區的先行先試不僅有利于推進我國智能網聯汽車標準的建立、上下游產業鏈的形成,也會在車路協同的城市應用推廣等方面發揮作用。
綠色居住:減碳不減舒適度
獲得國際獎項的模塊化高端人才公寓、近“零能耗”的裝配式企業港……在第七屆世界智能大會智能建造產業發展論壇上,中集建筑科技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張子彥分享的一系列“像搭積木一樣蓋房子”的智能建造實施技術,展現了智能建造與智慧建筑的廣闊發展前景。
“我們采用的工業化鋼結構成品建筑智能建造體系,是一種充分發揮工業化建筑優勢、安全耐久、可全生命周期循環使用的綠色建造技術。”張子彥說,這種建筑的工廠預制完成率可達90%,使建造總周期縮短20%以上,同時大幅減少建筑垃圾。
如今,越來越多的建筑項目將綠色環保作為重要設計元素。從設計階段的建筑信息模型技術,到工廠生產、施工階段的物聯網、人工智能技術等,先進智能技術的廣泛應用,讓綠色建筑形成了量質齊升的發展態勢。
作為國網天津市電力公司的創新探索之一,坐落于中新天津生態城的“零能耗小屋”就是天津在綠色智慧建筑“新賽道”上的一項重要實踐。
據介紹,采用光伏建筑一體化設計的小屋利用屋頂空間鋪設了60塊光伏板,全年發電量超過2萬千瓦時。建筑運行系統管理平臺上顯示著光伏發電量、儲能充電量等信息以及溫度、濕度等指標,“智能、舒適、節能、夜間”等應用模式,可滿足不同用戶的用能需求。
天津城建大學副校長陳志華說,未來智能建造等領域科技含量的提升,有利于推動產業深度融合,促使工程建造從傳統的“產品交付建造”向“服務型建造與運營”轉變。“人們或許能夠在工廠里提前看到新房、開展設計裝修,使住宅更加滿足購房者的個性化需求。”
責任編輯:Rex_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