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正觀快評:恢復出廠設置并非徹底清除數據,智防手機勿忘“格式化”
一年一度的3·15晚會再次曝光多個侵害消費者權益的劣質產品,“恢復出廠設置不一定徹底清除手機數據”登上熱搜。3·15信息安全實驗室對此展開了專門的測試,測試表明:一鍵刪除、快速格式化和默認不勾選“格式化SD卡和手機存儲”等操作都不能完全將數據刪除。
而只有清除緩存、清除用戶數據、清除所有數據,“格式化”才是真正意義上的徹底刪除數據的最后一步,遺憾的是,很多人不知道這一點,導致大量隱私數據在不經意間泄露出去,風險極大。
一條科普性視頻能登上3·15晚會、熱搜說明,一方面,人們對“格式化”重要性的認知還存在滯后性,甚至存在知識盲區。很多人拿起手機便直接使用,對不同功能一知半解,要么錯誤操作,要么操作不徹底,安全隱患從日常使用中便可見端倪,個人信息安全備受挑戰。
另一方面,個人信息泄露問題嚴重,已經到了必須盡快解決的境地。中國消費者協會發布2023年“提振消費信心”消費維權年主題調查報告顯示,個人信息泄露問題困擾著消費者,排在各類問題首位(37.3%)。如何為消費者排憂解難、避免數據泄露風險,是一道必答題。
刪除手機數據尚不能一步到位,保障個人信息安全更需要打出“組合拳”,不斷加強消費者權益保護工作的力度。手機廠商可推出能夠一鍵徹底清理功能,并詳細標注功能作用,做好最直觀的提醒。一臺智能手機應該具備防跟蹤與定位、防竊聽、防偷拍、防信息泄密功能,這樣才能讓消費者用的安心,不給違法者可乘之機。
個人則要增強信息保護意識,無論安裝、卸載應用軟件,還是刪除數據、清空存檔都要慎之又慎,一旦發現信息泄露,立刻向互聯網管理部門和相關機構投訴舉報,及時止損,也是智防的一種。
每年我國有大量廢舊手機,但被回收的卻不多,不少人對廢舊手機的態度是“寧愿閑置也不賣”,問題就出在信息安全的隱憂上。前不久,國家發改委聯合商務部等有關部門印發《關于加快廢舊物資循環利用體系建設的指導意見》,明確實施廢舊手機等廢舊物資回收加工利用行業規范管理,其中已提到要對個人信息數據妥善處理。在此基礎上,可將廢舊手機個人信息列入信息保護整體范疇,提高個人信息泄露違法成本、切實保護用戶隱私,既能保障用戶信息安全,也可促進資源配置利用化率。
(黃河評論信箱:zghhpl@163.com)
責任編輯:Rex_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