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do id="ks4iu"><del id="ks4iu"></del></bdo>
  • 
    <pre id="ks4iu"></pre>
  • <bdo id="ks4iu"><del id="ks4iu"></del></bdo>
    <input id="ks4iu"><em id="ks4iu"></em></input>
    
    
  • <center id="ks4iu"><cite id="ks4iu"></cite></center>
  • 首頁 > 智能影音 >

    小米,一家被低估的研發平臺企業

    手機對于中國的科技產業來說,到底意味著什么?


    (資料圖)

    在相當長一段時間里,這都是常常會浮上心頭,卻又常常被按耐下去的一個問題。

    2023年4月18日的晚上,隨著小米13Ultra發布會的推進,這個聲音在我的心底不斷擴大,而答案也逐漸明晰。 這臺機器被塞入了一顆和徠卡合作的一英寸大底+可變光圈Summicron鏡頭,而和這款頂級鏡頭合作組成移動影像系統的,則是一塊來自華星光電的2K專業超色準屏幕,純國產的那種。

    在此之前,從沒有人能將一英寸的相機模組和一個可變光圈,一起塞進一臺智能手機這么小的空間,這是業界的無人區;也絕少有人會在13 Ultra這樣對屏幕要求極高的影像旗艦上,下定決心用一塊純國產的自研高端屏幕。

    這讓我心中那個微妙的感覺,漸漸清晰了起來:或許過去二十年里,中國的手機產業與手機廠商,對中國產業鏈與供應鏈的推動作用,一直都被低估了。

    手機:被低估的技術研發平臺

    我經常在寫到手機廠商時,遇到普通讀者們問這樣一個問題:如果零部件都來自供應商,那么手機廠商們所做的,和組裝廠、代工廠有什么區別?

    我的回答是:如果把手機看作一棟微型建筑,那么小米這樣的終端廠商就是給出建筑圖紙的架構師,而組裝廠或代工廠則是現場的包工頭。手機設計是關于如何在有限的空間里集成最先進的技術,并且將性能發揮到極致的藝術。而手機產品,則是被低估了的技術研發平臺。

    小米在13 Ultra上與徠卡的合作,給我的這種感覺格外強烈。

    這臺機器將徠卡光學皇冠上的明珠,Summicron鏡頭,進行了小型化,塞進了一臺163.17mm x 74.97mm x 9.06mm的手機里,還給它配備了全焦段的大光圈,主攝搭載一英寸IMX989傳感器,還可以實現?/1.9或?/4.0的兩檔可變光圈切換。

    發布會上,英國著名街頭攝影師Matt Stuart說:“這是專業的影像設備,不是拍照手機”。讓我想起徠卡之前和夏普合作過的那款Leitz Phone。那次合作的主導方是徠卡,夏普幾乎是一個代工的角色,但做出來的影像系統卻是優點和缺點同樣明顯,并沒有達成13 Ultra這樣全面的競爭力。

    在攝影領域流傳著一句話:“底大一級壓死人”。

    說的是這個領域通常認為“底”越大,成像能力就會越好,在物理硬件性能參數的絕對壓制之下,任何算法都是紙老虎。

    Leitz Phone是世界上第一款搭載一英寸大底徠卡主攝鏡頭的手機,在色彩、景深、畫質上都有很明顯的優勢,但算法層面很薄弱,且只有一個主攝,沒有副攝也沒有長焦鏡頭,因此在涉及到HDR成像、夜景、長焦和錄像時,都和市面上的主流旗艦有明顯的差距。

    徠卡和夏普合作的Leitz Phone只有一個主攝,沒有副攝也沒有長焦鏡頭

    手機廠商們在影像系統上卷生卷死了小十年,有那么一群人總覺得除了芯片和影像,這個產品根本沒有技術含量,于是天天黑中國這些手機廠商沒有核心競爭力。結果有一天專業搞影像的來做手機,發現到了手機上,好像自己的影像也水土不服了,才讓很多人知道復雜的消費電子產業水很深,有些產品的學問遠比想象中大。

    而最大的學問之一,就在空間利用上。

    一個一英寸大底可以被塞進手機里,可變光圈也可以被塞進去,但塞進去之后呢?

    怎么才能發揮出這個“大底”的最佳性能,怎么把專業級別的Summicron鏡頭小型化,如何根據新的鏡頭結構設計堆疊方案,怎么在有限的空間讓光學性能不打折扣,怎么實現連續變焦、伸縮鏡頭?

    這些都是小米要給供應商提供的整體設計方案,很多方案甚至是供應商想都沒敢想過的創新方向。

    一個集復雜工業品技術之大成的終端廠商,是一個產業的頂層設計者。小米在影像層面上的追求,正在推動徠卡這樣最專業的光學巨頭和我們進行平等的合作和技術交流,同時重塑整個移動影像產業的標準和格局,影響的不只是手機,還有專業的相機廠商、光學廠商。

    我們曾經不止一次說過,所謂的合作,如果其中一方沒有足夠的技術能力做基礎,那么合作也將不會給它帶來任何核心技術,只不過是獲得了一定范圍內的技術使用權。當年的合資車企們,大部分就是這么個情況。

    但小米不是的。到了手機的時代,中國的終端廠商,不僅成為了復雜系統工程的設計者和掌控者,還正在沿著這個路徑,不斷將研發的階段向上拓展到光學這類基礎科研的領域。

    從第一束光進入鏡頭的鏡片開始,光線就發生了變化,而好的光學設計,要把最還原最精準的影像信號傳遞到圖像Sensor、傳遞到感光Sensor上,從而讓后期鏡頭的處理、圖片的處理自由度更高。這中間所涉及到的領域很多都集中在基礎科研層面:光學、物理學、材料學都在其中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

    為了13 Ultra的影像系統,小米采用了“超高階偶次多項式”的鏡頭設計,鏡片擬合精度達到納米級,逼近光學極限;對每一片鏡片都進行了 ALD 超低反光學鍍膜,并引入了專業相機鏡頭的削光涂墨技術,采用了新型環烯烴材料。

    以手機這個產品為研發平臺,小米正在和最好的合作方進行聯合研發,深度參與到各項相關核心技術的自研創新中去。

    大膽嘗試的產業賦能

    和影像模組一樣引起我注意的,還有這次小米13 Ultra的屏幕。

    北斗三號全球衛星導航系統的總設計師林寶軍曾經講過這樣一個故事,說他在做北斗三號的時候,因為北斗獨特的星間鏈路需求,要把全球衛星組起來,需要很大的計算能力。之前衛星上用的是歐洲的芯片,其實已經不能很好滿足這個需求了。林寶軍也不想讓自己的大廈建在別人的地基上,所以就想找國產芯片。

    他找到了當時龍芯中科技術股份有限公司的董事長胡偉武,但胡偉武和林寶軍說:林總啊,這東西我研究很多年了,但我已經準備放棄了。

    林寶軍問他為什么,胡偉武說,很多老總找過來,他們問我:你這個東西上沒上過天呢?我說沒上過,他們就說沒上過天,我們不敢用。

    ——可是沒人敢用,它永遠都上不了天。

    一個衛星成本4-5億人民幣,太多人不敢冒半點風險。所以在航天界一直有個不成文的規定,一個衛星上的新技術,最好不要超過30%。但林寶軍想了很久,最后和胡偉武說:我用吧。龍芯最終也給出了極為優秀的性能答卷。

    這樣的故事,其實經常在中國的產業界上演。中國很多領域的產品不是做不出來,而是做出來沒人用,也就不做了。

    小米13 Ultra下了巨大的力氣在影像系統上,而和鏡頭模組一起組成這個影像系統的屏幕,來自華星光電。這是相當讓我意外,卻也覺得相當振奮的一件事。

    眾所周知,屏幕是影像系統中一個極為重要的組成部分,小米愿意在這樣頂級的影像旗艦上,嘗試使用高端的國產屏幕,是對中國本土制造業最有力的支持和賦能。

    這塊6.7英寸專業2K超色準屏幕,是小米和TCL華星聯合研發的。屏幕采用的C7新型發光材料,在低亮度模式下的發光效率、可視角度和2600nits最高峰值亮度,都達到了國產原色屏的巔峰,甚至超越了全球屏幕標桿三星電子頂級屏幕發光材質Display E6。

    能夠實現這樣的突破顯然也不是一蹴而就,這家公司一直都很注重與國產供應鏈企業進行聯合科研,幫助自身進行技術儲備。屏幕更是其中的重點,早在2016年時,公司就成立了專門的屏幕顯示技術研發團隊,“原色屏”等先進技術都是小米率先引入業界應用的。

    這次在13 Ultra屏幕上有所突破的屏幕發光材質,還有不少技術來自2021年8月小米和華星光電建立的聯合實驗室。這個實驗室此前在2022年底做出了一塊頂級的國產2K直屏,并將它搭載在了后來在業界備受認可的Redmi K60系列上,為了做這塊屏幕雙方花了700多個晝夜,耗費了10000塊測試屏。

    截至2021年底,小米產業投資已投資100家國產企業,覆蓋100%手機核心元器件,54%已導入合作。據統計,小米12系列的國產供應鏈合作伙伴近60家。

    在智能制造領域,小米與藍思科技共同成立了聯合研發中心,小米自己也成立了智能制造部門和專門的研發團隊。正在通過旗下智能工廠不斷驗證新的技術,未來將可以向合作伙伴乃至全行業輸出整體性的智能制造解決方案。

    與此同時,小米還將繼續強化在智能領域的產業投資與扶持力度。小米長江產業基金自2017年成立后,截至21年底已經投資扶持了近100家企業,涉及中國先進制造、5G、集成電路和AIoT行業等智能制造的多個基礎支撐領域。

    小米們到了必須走向高端時代節點

    和汽車一樣,手機也可以看作是一個研發平臺,終端廠商可以從其中能夠獲得全方位的能力。

    無論是小米和徠卡合作,得到了很多光學的研發經驗和成體系的影像系統能力;還是小米和華星合作屏幕,做出了很多自己的專利,都是這個論點的明證。

    我們在《大國鎖鑰》一書中,曾經和讀者探討過終端廠商與技術研發平臺之間的關系。

    書中我們舉了兩個曾經失敗的合作案例,一個是汽車,一個是大飛機。它們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在所謂“技術合作”的過程中,中方企業始終都沒能真正介入和主導終端產品的開發過程。

    中國最早的大飛機研發平臺運-10被移出總廠房

    在手機之前,中國消費品領域,始終都是缺少真正意義上的“終端廠商”的,更不要提為人所熟知的終端廠商。

    汽車是最典型的案例,哪怕合資車企在股權比例上經常是50%對50%狀態,但其實在相當長一段時間里,中方所承擔的任務都只是攻克零部件的國產化和量產,而非對產品的設計和開發。

    前者是生產視角,是給了你圖紙,你能不能看著圖紙把東西造出來的問題;后者則是研發視角,是你能不能把圖紙畫出來的問題。汽車廠商是直到電動化崛起才開始有了后者的能力的。

    但手機不一樣。

    回到我在文章一開始就問出的那個問題:手機對于中國的科技產業來說,到底意味著什么?

    我想,至少意味著中國在消費電子產業第一個做成功了的技術研發平臺。如果將之放在中國科技產業發展大的時間軸上來看,手機之于中國,可類比的或許是計算機之于美國。

    汽車、大飛機,這些復雜工業品作為研發平臺被討論得已經非常多了,但手機作為研發平臺的作用,似乎一直被有意無意地忽略了。

    被忽略的原因之一,是互聯網時代加上中國經濟騰飛的高速發展期,一定程度上在輿論中淡化了手機廠商們所曾遇到過的艱難抉擇,以及堅持在自研道路上的痛苦經歷。

    比如小米就曾因為試圖自研芯片,而經歷過調整與陣痛,甚至一度為此被輿論誤解。2014年小米從手機硬件研發團隊中派出去過一支小分隊研發手機SoC,但因低估了芯片產業的難度,最終決定將目標調整為IoT芯片。

    曾有輿論指責小米在這一點上是戰略定力不足,但我的看法剛好相反,我認為這種錯估后的調整,至少意味著小米對方向性的明確與堅持:

    作為終端廠商的小米,在產品與技術演進的大方向上,有著十分清晰的大局觀,與相當準確的判斷力。即使對技術進步的速度出現過誤判,也不會因為一時的差距影響戰略的判斷,而是踏踏實實從更基礎的目標做起,逐步攻克芯片技術。比如13 Ultra就用上了自研的電源管理芯片澎湃G1,和智能快充芯片澎湃P2,通過硬件級別的芯片能力,來保證穩定安全的續航和快充體驗。

    兩顆芯片共同組成13 Ultra的電池管理系統

    任何一個終端廠商,要從基礎開始做研發平臺,都要下很大的決心,經歷很多的痛苦。華為從K3V1到麒麟990,用了10年方才走完市場化。小米則在5年中推出了四款芯片,快速實現在SoC、影像、充電等多個芯片細分領域的體系化能力搭建。幾乎大部分的國產終端品牌,都是爬坡過坎、咬牙硬扛著往前走的。尤其是像自研芯片、操作系統這樣的戰略高地,是一個相當漫長而又艱苦的過程。

    作為一家研發平臺型的公司,小米在國際上所對標的是蘋果與特斯拉。它們的核心是軟硬一體化,以高度的自研創新能力,加上被沉淀下來的,成體系的制造業方法論,來推動整個產業鏈和供應鏈的加速變革。這也是所有中國國產品牌,想要改寫世界格局的必由之路。

    小米也不例外地在沉淀自身的制造能力。公司在北京的智能工廠,作為制造業的驗證空間,探索著行業先進的工藝和最佳實踐案例。在中國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一部分制造業遷出中國成為不可逆趨勢的大背景下,小米這樣的終端廠商,是中國能否保住供應鏈和制造業競爭力的關鍵因素,也是中國新型工業化和產業升級、供應鏈賦能的中堅力量。

    在國產替代進程中,一個必將經歷的困境,是后發工業國往往很難突破先發國家在產品上的壁壘,進入產業中能夠獲取高額利潤的環節。很多國家都是因為無法進入高端領域,最終走入了中等收入陷阱。

    但今天,中國手機廠商如小米,實際上已經在產品上完全具備了與蘋果、三星這些所謂高端品牌一戰的實力,在產品層面,它們的旗艦機型已經完全有資格走向高端化了,但依然有很多人在戴著“有色眼鏡”看到我們自己的品牌。

    品牌溢價有時候是一種迷信,如果蘋果可以賣到13,499元,那小米拿出13 Ultra這樣的產品,為什么不可以賣到7299元?

    只有中國品牌真正完成高端化,中國的整個科技產業才能真正完成國產替代的閉環。中國的消費電子產業如今正處在這個關鍵的上攻節點。高端化的路徑,是小米這一代手機廠商的時代宿命。

    結語

    我曾經寫過一篇文章,叫做《造車是小米、華為們的天職》,在那篇文章里,我曾讓大家回顧一下自己15年前的生活,那是手機作為新一代智能終端崛起之前的世界。

    而現在,我想讓你好好記住你正在過著的生活,因為這是智能化浪潮席卷這個世界的前夜,很快你將發現,人類正在走向一個科幻影片曾刻畫過的時代。未來5-10年,全球消費電子將進入智能化的新階段,而中國則將是這個新階段中最為關鍵的創新市場。

    汽車作為一個智能終端,消費電子化的趨勢已經不可逆轉,而AI人工智能和大模型,將成為一切數據的處理中樞和底層支撐。

    如果你把人類的生活場景抽象為辦公、家居、出行,你會發現覆蓋這些場景的終端會是:手機,AIoT,還有汽車。

    而剛好,小米全都有。

    在全球范圍內,蘋果、華為都選擇了這樣的方向,而小米則幾乎是這三個方面能力最均衡的消費電子廠商了,其依托海量用戶觸點及交互大數據所建立的AI大模型研究,以及仿生機器人布局,都踩在關鍵的節點之上。

    這給這家公司帶來了近乎無限的想象空間,當它不再只是一家普通的手機廠商,向它的身后望去,你將看見全球電子消費產業變革的星辰大海。

    責任編輯:Rex_23

    關鍵詞:
    推薦閱讀

    華為c8600_華為c8650驅動

    · 2023-04-23 16:23:54
    欧美国产在线一区,免费看成年视频网页,国产亚洲福利精品一区,亚洲一区二区约美女探花
    <bdo id="ks4iu"><del id="ks4iu"></del></bdo>
  • 
    <pre id="ks4iu"></pre>
  • <bdo id="ks4iu"><del id="ks4iu"></del></bdo>
    <input id="ks4iu"><em id="ks4iu"></em></input>
    
    
  • <center id="ks4iu"><cite id="ks4iu"></cite></center>
  •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亚洲欧美日韩亚洲中文色 | 欧美人与牲动交a欧美精品| 女律师的堕落高清hd| 再深点灬舒服灬太大了少妇| 中文字幕第5页| jlzz大全高潮多水老师| 精品性高朝久久久久久久| 扒开双腿猛进湿润18p| 国产91精品一区二区| 中文天堂在线观看| 精品真实国产乱文在线| 小说区亚洲自拍另类| 国产区精品一区二区不卡中文 | 国产精品无码久久久久| 亚洲国产欧美一区二区欧美| 一进一出动态图| 杨玉环三级dvd| 国产大片91精品免费看3 | 啊昂…啊昂高h| 久久国产精品女| 青草青草伊人精品视频| 欧美人与动欧交视频| 国产特级毛片aaaaaaa高清| 亚洲视频国产精品| 99久久免费精品国产72精品九九 | 久久精品国产精品亚洲艾| 麻豆精产国品一二三产品区 | 亚洲五月综合网色九月色| 最近免费高清版电影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亚洲午夜电影| 久久久久亚洲av综合波多野结衣| 色偷偷www8888| 日本精品久久久久护士| 国产一级毛片免| 一二三四在线播放免费视频中国 | 2019亚洲午夜无码天堂| 日韩电影免费在线观看中文字幕| 国产一级片在线播放| 一二三四在线观看高清| 欧美激情第一区| 国产天堂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