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閉癥青年就業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家長們為何曾“想都不敢想”?
事實上,僅從就業技能出發,包涵的簡歷信息足以匹配一些計算機專業對口的工作。
包涵的簡歷顯示,在學校學習程序設計基礎(C語言)、數據結構、數據庫原理及應用(Mysql)、面向對象程序設計(JAVA)、前端開發技術(Html5、CSS3、Java)、J2EE框架高級應用、微信小程序開發和數據倉庫與數據挖掘之外,他還自修了Python語言及應用、計算機軟件測試、Linux操作系統,有著《基于SpringBoot的客戶關系管理系統的設計與實現》《仿新浪新聞網站系統》《基于Java EE的宿舍管理系統》等項目經驗。而在英語之外,包涵還掌握基本日文口語。
↑包涵(右起第二)本科畢業照
由于擔心簡歷投遞被“大米和小米”遺漏,包涵在第二次投遞簡歷的時候,還附上了自己的四川音樂學院附中畢業證書、南京特殊教育師范學院本科畢業證書和學士學位證書、國家計算機等級考試一級證書、國家游泳初級救生員證書、C2汽車駕駛證書等證明。
然而,對于自閉癥譜系障礙青年而言,具體的就業技能并不是有意向對他們進行招聘的企業最看重的核心能力。“大米和小米”的招聘經理彭兆維負責對包涵的初試、復試招聘工作,他告訴紅星新聞記者,在招聘中,他會關注幾個維度。
“一是基本情況。例如生活自理能力,我們希望他至少有獨立上下班的能力,還有解決簡單的人際溝通問題的能力;二是工作動力。是父母投遞的簡歷希望他工作,還是他自己有工作的意愿;三是辦公能力。比如不同崗位可能是辦公軟件的應用能力、文案寫作能力,數據的統計能力等;另外,我們也會去評估他的情緒管理能力,能在日常的工作中相對比較好地去控制自己的情緒。”彭兆維這樣告訴紅星新聞記者。
在成長過程中花費比常人更多心力學習、掌握一項就業技能的自閉癥譜系青年,遇到的就業“攔路虎”往往先是彭兆維提到的這些問題。包涵告訴紅星新聞記者,他的兩個朋友,一個“做事比較慢”,另一個“有情緒問題”,因此難以找到適合的工作。
此前,華中師范大學教育學院特殊教育系副教授徐添喜曾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即便正常的成年人,在一個有競爭性且不穩定的環境中也需要經歷適應期,自閉癥群體更是要面對異于常人的困難和挑戰。2016年出版的《中國孤獨癥家庭需求藍皮書》顯示,中國成年自閉癥人士就業率不到10%。
自閉癥譜系障礙青年找到一份工作,對一個家庭來說意味著什么?
“好好學習,好好工作,最好能夠成為正常人。”龐芝華微微停頓了一下繼續說道,“當然,成為正常人是十萬八千里遠的事情,但是能夠就業,萬里長征就邁出了第一步。”
翻山越嶺
才到“萬里長征的第一步”
龐芝華將就業稱為包涵“獨立”的萬里長征邁出了第一步,然而在邁出這一步之前,龐芝華已是翻山越嶺地跨過了層層阻礙。
早年接受采訪時,龐芝華曾經講過這樣一個故事:在某次殘疾人樂團招募中,龐芝華帶包涵去競選鍵盤樂演奏員。包涵演奏得很出色,團長也多次稱贊包涵,表示了對包涵的喜愛,但是樂團最終沒有要他。龐芝華感到很吃驚,團長說:“不行呀,我們需要的是像劉偉(《中國達人秀》節目里雙臂缺失的彈鋼琴少年)那樣的人,你們家包涵一米八幾的大高個,看起來什么事都沒有,我們不要這種,人家不信他是殘疾人呀!”
龐芝華曾經夢想著包涵能走上演奏家的道路,沒想到包涵最終會被“不像殘疾人”這個原因拒絕。
包涵確診自閉癥時,龐芝華在一所中學做老師。為了照顧兒子,龐芝華辭去了工作,到包涵所在的學校做了清潔工,一做就是3年。而后,龐芝華申請了陪讀,成為兒子在學校的同桌。這同桌一坐就是10余年,一直到高中。龐芝華也因此被叫做“陪讀媽媽”“同桌媽媽”。
龐芝華的陪讀也曾引發爭議。圍繞著包涵的“個案”,自閉癥兒童教育中的“溺愛”以及獨立性的培養都曾引發許多討論。
在“大米和小米”位于北京的康復中心,紅星新聞記者注意到,這里的自閉癥兒童被老師們稱呼為“個案”或者“小朋友”。工作人員告訴紅星新聞記者,由于孩子們身份和學習內容的特殊性,并不將孩子們稱作“學員”或者“學生”。
在自閉癥兒童的教育和陪伴過程中,與前述稱呼方式等類似的“尺度”邊界經常需要被討論、被重新明確或者反復明確。龐芝華陪讀引發的討論也與之類似。
↑特教老師為孤獨癥孩子上社交訓練課(資料圖) 據視覺中國
南京特殊教育師范學院特殊教育學院教師慕雯雯在校負責《孤獨癥兒童教育概論》《孤獨癥兒童的課程與教學》等課程教學,此前在接受紅星新聞記者采訪時,慕雯雯表示,孤獨癥兒童教育本身,處于一個摸索研究的階段,沒有一個流程能拿出來給大家一步步做下來。
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在龐芝華漫長的陪讀過后,包涵開始走向了對于自閉癥譜系障礙青年來說難得的“獨立”——就業。
為企業貢獻價值 有勞動報酬
一份自閉癥青年真正意義上的工作
在入職“大米和小米”之前,包涵也曾有過一份“工作”。在南京特殊教育師范學院,包涵也經歷了畢業就業季,經由學校老師、學院的推薦,包涵留在學校所在城市南京的一家做公益的企業工作。
“(在這份工作中)企業會幫助包涵開音樂會或者辦畫展,讓社會認識、承認自閉癥不是殘廢,而是殘疾。把精神傳遞出去,讓更多人了解他們,所以就沒有工資。”龐芝華對紅星新聞記者說道。
龐芝華告訴紅星新聞記者,她根本不在意包涵的工作有沒有工資,重要的是讓包涵參與社會生活,在工作中培養社會責任感,“也讓他自己覺得有盼頭,好好工作,好好學習。”
“沒有工資(一點關系都沒有),我們在經濟上從來沒有任何要求,現在也沒有任何要求。”龐芝華說道。
但是現在,包涵實實在獲得了一份有勞動報酬的工作。
“大米和小米”視頻編輯李羽飛也是一位自閉癥青年。李羽飛在工作時表現出的愉快和輕松,是吸引龐芝華和包涵向這家公司投遞簡歷的重要動力。
在這家公司的北京線下中心,紅星新聞記者見到了李羽飛,他和負責醫療等不同項目的同事們坐在一起,在工位上神情愉悅地工作著。一位同事送他咖啡,他接過咖啡后,“長久而真誠”地與同事對視了10多秒并表示感謝。
龐芝華被她了解到的李羽飛的工作狀態深深打動,將自閉癥青年在這里工作比作“做夢一樣的美事”。
彭兆維看到包涵接連兩次投遞的簡歷時,打電話給包涵,笑著說:“感覺你迫不及待想來我們這里工作了。”龐芝華連連表示:“我們是迫不及待很想到他們公司去的。”
2023年,“大米和小米”開啟了一場為期一年的招聘計劃——深圳、廣州、上海等5個城市開放10個崗位招聘自閉癥人士。截至發稿時,“大米和小米”已經發出了7個offer(錄取通知)。
“我們共收到50多份簡歷,但其中大部分簡歷卡在城市限制這一關,我們目前還是集中在一、二線城市。”一位工作人員介紹。
彭兆維告訴紅星新聞記者,招聘這些自閉癥伙伴,倒沒有說他們必須給公司創造非常多的價值,或者做出非常大的貢獻。
“我們企業也在思考,除了我們在早期給自閉癥兒童能提供一些專業的干預之外,我們還有什么好的方式能給這類群體提供一個幫助?公司做到一定規模,我們其實也希望為這個群體提供更多的價值,希望能真正多多少少給他們一些崗位,解決自閉癥的就業問題。”彭兆維說。
↑“星星的孩子”在家人陪伴下進行冰上親子體驗(中新社記者 韓海丹 攝) 據視覺中國
紅星新聞記者 王辰元 吳陽
責編 任志江 編輯 彭疆
責任編輯:Rex_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