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后堡村 張家口古村落——拜燈仙發源地白后堡村白虎堡村(張家口古村落——白登仙出生地白虎堡村)
(資料圖)
張家口歷史悠久,傳統民俗文化眾多,許多古村落被評為級民俗文化村。今天,邊肖帶領大家一起了解蔚縣白虎堡村,和邊肖一起體驗當地的傳統民俗文化
歷史古跡白虎堡
白虎堡,自然古村落,位于蔚縣西北6.5公里處。屬于村民為防匪防兵而建的人民堡,是白家莊連環堡之一。遼金時期,白家莊人在村北修建了第一座炮臺,名為白家莊后堡。白家莊有六座城堡,由南向北推進,白后堡是最后一座。
從元朝到元年,在村子南邊的遺址上修建了第三座堡壘,名叫百南昌堡。明朝成化年間,在白南昌堡南部修建了兩座城堡,分別名為白家莊寧堡和白家莊正南堡,簡稱白寧堡和白莊正南堡。
過去,蔚縣人在土壤里覓食無法維持時,就用勤勞的雙手出去玩技能養家。因此,有一個傳說“天下有十三省,惟余周人”。白虎堡村是一個有許多傳統工匠和藝術家的村莊。
白虎堡是一個獨特的城堡,也就是一個南門。黃夯筑的城堡圍墻整齊牢固。村堡門樓高12米,為兩層建筑,中間為空中心,南面為半圓形開口,相當于過去的碉堡,是很好的防御建筑。
古寨堡南北長230米,東西寬230米。縱橫大街8條,南北有銘文,街上有告示廳。從南門進入堡壘,沿著主街向北走,到達堡壘的中心,前面有一堵影子墻,所以人們必須繞過去。城堡以影壁為中心,南面的街道呈“王”字形,北面的街道呈“屠”字形。盡管經歷了數百年的風雨侵蝕和人為破壞,仍有32棟磚瓦結構的古民居,多為明清建筑,設計精巧,風格獨特,青磚灰瓦,古樸典雅。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城堡主街最北端有真武廟。正殿是玄武殿。大廳兩側的壁畫保存完好。東西兩側都有廂房。有東下層和西下層的房間。有鐘鼓樓。這座寺廟高10米,從下到上有72級臺階。這是村里最高的建筑。
◆ ◆ ◆ ◆ ◆
高大的真武廟,面對城堡大門,為城堡增添了威望和敬畏。真武大帝是鎮守北方的玄武神,位于八卦營,掌管水的神。坎是對立的,分開的,真武大帝是降火之神。請真武皇帝坐在城堡里,可以預防水害,調節雨水,抑制火災。他是張家口碉堡的主神。張家口碉堡的村民認為真武皇帝保護了城堡里居民的安全,代表了他們對美好生活的寄托!
傳統民俗崇拜燈籠和神仙
古堡還以“拜燈仙”、“逗火龍”的古老民俗活動而聞名。這些民俗活動已有300多年的歷史,伴隨著白虎堡人平安走過歲月。
每年農歷正月十四、十五、十六是“燈仙拜”日。就這樣,村民們祈求各行各業的神靈保佑百姓,保村民平安。農歷正月十四是村里祭拜燈仙的老藝術家們最忙的一天。藝術家將720盞小燈擺放在木架子上,展示彌勒佛、天官、真武大帝的形象和吉祥文字,只等夜幕降臨,再舉行祭拜活動。
這三天的晚上,也就是點燈前半個小時,村里的三五位藝術家用嫻熟的手法,用燃著的蠟燭,把一盞盞擺放成圖案的燈點亮。只有燈光從上到下被點亮,一個快樂而神秘的不朽形象瞬間展現在觀眾面前,令人肅然起敬。
◆ ◆ ◆ ◆ ◆
“制作火龍”是白虎堡村的另一項傳統民俗文化活動。這里的“舞龍”與其他村莊的“舞龍”有很大的不同。其他村子的“舞龍”都是買來的,只是一個空的架子,里面沒有燈,只能白天跳舞,晚上沒有燈光,跳舞很不方便。白虎堡村的“火龍”可以用燈具搭建,晚上跳舞很熱鬧!
逗火龍的時候,整個火龍都圍著一個紅色的繡球飛,就是用一個紅色的繡球和蠟燭玩火龍。“逗火龍”通常伴有打活馬、跑旱船、秧歌隊等民間表演,并伴有鑼鼓喧天,使城堡十分熱鬧。
白虎堡村的“火龍”都是村里的老藝術家手工制作的。一條整條龍大約有12米長,藝術家們用竹條和柳樹把成龍的頭、身體和尾巴綁在一起。有了輪廓后,外面貼上傳統的粗布和白麻紙。白麻繩作龍須,硬紙作龍爪,分別附于龍身上。在制作了龍的原型后,藝術家們用顏料在龍的外部畫出圖案。最后,藝術家們還在龍體內的幾個位置固定了蠟燭。
(本文圖片來源于網絡)
白虎堡大氣恢宏,歷史文化底蘊深厚。2014年11月25日,被列入第三批傳統村落保護名錄。目前,在保護古民居的同時,該村還硬化了街道,安裝了路燈,種植了景觀樹,建造了文化室和文化廣場...古老的村莊有了新的面貌。
責任編輯:Rex_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