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2022年11月12日,在國際《濕地公約》第十四屆締約方大會上,明確全球首個“國際紅樹林中心”將設于深圳,作為深圳老牌規劃院,深圳市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參與《深圳紅樹林濕地博物館地區城市設計及核心區詳細設計的研究》工作。建成后的中國紅樹林博物館,將有助于開展國際間紅樹林保護研究,傳播紅樹林生態文化,示范建設生命共同體理念,也將為深圳市民貢獻高質量的文化休閑空間。
快速城鎮化對城市治理提出新要求
中國快速的城市化,生態、城市空間與基礎設施并置,具有普遍性。交通、市政等灰色基礎設施支撐著城市發展,維系著城市運轉,往往因為經濟與環境原因,被安排在城市邊緣地帶。四十年的快速城鎮化,劇烈改變城市空間,早期修建,位于城市邊緣地帶的基礎設施,連同周邊的生態綠化空間,被城市中心區包裹,不少被納入到中心區范疇。生態空間、城市空間與基礎設施的同時存在,在中國大城市中具有普遍性,改造價值獨特。
從“灰色邊緣”到“城市綠心”
位于福田、南山兩區交界的軌道1、9號線車輛段,臨近福田國家級紅樹林自然保護區,在高密度城市中心區里面保留了原生態紅樹林濕地,碧波蕩漾的深圳灣畔,是鳥類棲息嬉戲的天堂,也是人類體驗自然,感知自然地的場所。
深圳快速城市化,中心西移,原是主城邊緣、組團邊界的“紅樹林-安托山”片區,成為中心區的組成。集中分布在場地內部地軌道車輛段、水質凈化廠等灰色基礎設施,已呈現出空間切割與影響環境等負面效應,具有公共化改造需求。
紅樹林博物館地區的改造面臨著更為復雜的現實環境:多條東西向城市大道的切割、不同種類且并未廢棄的基礎設施、生態十分敏感的國家級紅樹林自然保護區、破碎不成體系的綠地與綠道系統。
深圳紅樹林濕地博物館地區城市設計及核心區詳細設計的研究,采用“地區城市設計研究+上蓋公建設計研究”同步推進的方式。設計研究延續了生態、城市與基礎設施的時空并置,用設計賦能,實施公共化改造,將灰色基礎設施轉化成為縫合自然與城市的公共活力界面,在城市中心營造物種公平,開放共享的生態型城市客廳。
作為改革開放的前沿城市,深圳的發展具有多樣性,既需要抓好經濟,也要協同深圳市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等規劃設計單位,處理好生態空間、基礎設施以及城市空間的關系,營造深圳美好家園。
來源:號外網
責任編輯:Rex_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