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觀點:國家高寒水稻種植標準化示范區7.6萬畝稻田進入插秧季
2023-05-26 09:50:23 來源:中新網 責任編輯:姚思寒 相關文章 “新農人”黃震的“農業經”:郊野與都市聯動激發農業新動能 社會綜合2022-10-12 09:40:54 農業農村部:務實推進農業生產“三品一標” 社會綜合2022-09-22 15:57:17 農業文化遺產:今天如何更閃光 社會綜合2022-07-31 18:38:04 MAP中化現代農業促進中國農業品質化發展 社會綜合2023-01-03 16:09:59 微念受邀出席“一帶一路”生態農業與食品安全論壇,持續深耕農業與食品 社會綜合2022-05-17 17:12:31 MAP中化現代農業,讓現代農業惠及更多農民和消費者 社會綜合2023-01-03 15:56:52 設施農業何以在新疆兵團“大行其道”? 社會綜合2023-01-01 18:39:01 讓農業文化遺產“活”起來 社會綜合2022-07-31 18:52:52 平安產險深圳公司與深圳農業科技促進中心聯手探索農業高質量發展 社會綜合2022-11-04 18:09:57 黃氏資本、中資國銀攜手實力農業集團,為中國農業發展發出最強音! 社會綜合2022-08-30 15:11:45 熱點聚焦 【潮起東方·中國外交之中國智慧】中國踐行全球安全倡... 【潮起東方·中國外交之元首領航】回顧習近平主席第九... 【熱點回顧】譜寫中國—中亞合作嶄新篇章:首屆中國... 熱門評論 中歐班列織起中國與中亞合作“金色網絡” 越來越緊密,中歐班列織起中國與中亞合作的‘金色網絡’。”“鋼鐵駝隊”,往來繁忙“這是哈薩克斯坦境內... 盛開在中亞高山之國的漢語之花 致力于本土化、專業化、民間化推進中國語言文化的學習,為高質量培養塔吉克斯坦經濟社會發展所需人才、增進... 世衛大會拒絕涉臺提案是正義之舉、人心所向(鐘聲) 民進黨當局為一黨政治私利大搞政治操弄,頻刷“國際存在”,妄圖“以疫謀獨”,是棄大道、走絕路。個別國家... “為促進中國—中亞地方合作帶來新動力” “首屆中國—中亞峰會開啟了中亞和中國關系新篇章,為中亞國家提升地區影響帶來了新機遇,為促進中國—中亞... 攜手開創中國—中亞美好未來 5月19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在陜西省西安市主持首屆中國—中亞峰會并發表主旨講話,回顧中國同中亞友好交往的... 網絡視聽許可證0113652號 京ICP證010602號-2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72 京公網安備 11010502045281號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10-65669841-817 舉報郵箱:xxjb@huaxia.com網站簡介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圖為阿榮旗7.66萬畝水稻進入插秧季。 李剛 攝
(資料圖片)
中新網呼倫貝爾5月25日電 (張瑋 張東陽)初夏時節,內蒙古自治區呼倫貝爾市阿榮旗進入水稻插秧季,稻農們依托高速插秧機、無人機以及現代化農業電子信息技術等科技手段搶抓農時,加快水稻栽插進程。
阿榮旗地處高緯度,肥沃的黑土地滋潤著水稻生長。這里的稻粒飽滿、米味香醇,是國家高寒水稻種植標準化示范區。水稻專家袁隆平院士曾為“呼倫貝爾冰香稻”題詞:種在冰泥中,收在秋霜后。
圖為稻農在水稻田里插秧。 田國威 攝
這幾日,新發朝鮮族鄉長發村的稻農董寒波正在他的240多畝水稻田里忙乎著,插秧機來回穿梭,青翠的秧苗一株株、一排排在田間挺立。
董寒波說:“機械‘上手’,插秧工作一周左右差不多就能結束。”
稻田里,稻農挽起袖子、卷起褲腳下田擺盤、播種。農忙時節,需要勞動力從事農業生產作業,村民瞄準這一市場,在家門口當起了春耕“鐘點工”,成為種植大戶發展產業的得力助手。
圖為稻農在水稻田里插秧。 溫長春 攝
村民王紅艷邊忙著擺盤,邊告訴記者:“一天灌秧盤300元,工作10個半小時,干了半個多月,掙了4000多元。”
今年,無人機在水稻種植中也派上了用場,過去用農用機械運苗,現在大型無人機直接將秧苗運送到插秧現場,提高播種效率。
“現在抓住農時和氣溫升高的有利時機加快插秧進度。”東光村稻農孔令杰感觸頗深,“運苗用無人機代替了人工,既方便又輕松。”
2023年,阿榮旗種植水稻面積達7.66萬畝,為確保插秧工作順利開展,當地相關政府部門對病蟲害防治、水肥實施等進行技術指導,為水稻增產增收打下堅實基礎。
責任編輯:Rex_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