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惑之年是四十歲的代稱,不惑之年也用來形容人到中年,即四十歲,這是一個大概的年齡,不惑之年能明辨事理而不致迷惑。不惑之年出處 《論語·為政篇》:“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從心所欲不逾矩。”
【資料圖】
不惑之年的出處:
《論語·為政篇》中記載:“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故后人遂用“而立之年”、“不惑之年”、“知命之年”等來作為年齡稱謂。不惑之年即四十歲。
不惑之年的故事:
孔子在齊國居住了三年,一心希望能為齊景公服務,讓其接受自己的“仁政”思想,但為齊相晏嬰所阻,感到非常失望,于是返回魯國重新拿起教鞭,以做學問和教書育人來彌補自己在政治上的失意,也因此而領悟了更多的事理,那時正是孔子四十歲左右的時候,所以孔子才發出“四十而不惑”的感慨。也因此才有了《論語·為政篇》里的:“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其他年齡稱謂:
襁褓:指未滿周歲的嬰兒
孩提:指兩、三歲的兒童
垂髫:指幼年兒童,也叫“總角”
豆蔻:指十三歲的少女
及笄:指十五歲的女子
弱冠:指二十歲的男子,也叫“加冠”
而立:指三十歲
不惑:指四十歲
知命:指五十歲,也叫“知天命”、“半百”
花甲:指六十歲,也叫“耳順”
古稀:指七十歲
耄耋:指八、九十歲
期頤:指一百歲
責任編輯:Rex_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