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6日,據外媒披露,蘋果計劃在iPhone 15系列發布后直接從印度發貨,這在新的 iPhone產品中尚屬首次,標志著蘋果供應鏈在轉向多樣化方面逐步取得進展。據報道,Jabil 等果鏈供應商已經在印度制造iPhone 15手機外殼,該公司此前曾為蘋果組裝Air Pods外殼,并計劃在未來進入Apple Pencil領域。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不過按照資深消費電子分析師Mark Gurman的說法,除了手機外殼之外,蘋果iPhone 15 Plus、iPhone 15 Pro和iPhone 15 Pro Max將全部繼續在中國生產,近些年,關于蘋果遷移供應鏈的猜測并不罕見,此消息又把人們的目光引向這個老生常談的問題。
外遷之謎
十余年來,蘋果在中國市場投入了相當多精力,截至目前,中國大陸有40余家蘋果專賣店,從蘋果財報來看,其20%的收入來自大中華區,包括香港、臺灣地區。
但與此同時,蘋果似乎也在尋覓新的“基地”,從2017年開始,蘋果便在印度生產iPhone手機,但通常是舊有型號,直至2022年,蘋果開始在印度組裝iPhone 14 ,這也是蘋果首次在印度組裝其最新產品。
有鑒于此,蘋果產業鏈上重要供應商也開始加碼印度產地,例如鴻海科技2022年開始在印度生產iPhone 14相關組件,在此期間,蘋果向印度地區出口了價值超過25億美元的生產設備。
不過,蘋果一直對產業鏈遷移問題諱莫如深,掌門人庫克僅表示,他對蘋果手機在印度的增長感到興奮,并稱印度市場是蘋果公司主要的關注點。
Counterpoint統計數據顯示,僅管2022年蘋果在印度的影響力不如三星,但增長速度可觀,iPhone出貨量相比2021年增長了11%,并且已經在印度連續三個季度實現收入兩位數增長,躋身印度市場銷量前五,長期以來,印度市場的前五名被三星、小米、OPPO、vivo、realme等品牌所牢牢把持。
此外不容忽視的是,盡管中國對蘋果生產貢獻巨大,但去年受疫情影響,富士康工廠遭遇波動,也影響了蘋果的出貨,知名分析師郭明錤曾在去年10月底表示,目前全球有超過10%的iPhone產能會受到影響 從以往經驗來看,富士康按原計劃應在去年四季度逐步減少iPhone產能,以應對季節性變化,不過其生產節奏遭到打亂,產能調節計劃也有可能推遲。
挑選產地
面對新興市場的誘惑以及出于分散風險的考量,未來蘋果是否有計劃逐步將供應鏈遷出中國?
產業觀察家洪仕斌對此表示,如果僅僅著眼于蘋果與中國產地的互動,以及用遷入、遷出來揣測蘋果的意圖則太過狹隘,實際上,蘋果作為跨國企業,長期以來就習慣將不同產品分散于世界各地,例如印度是iPhone手機部分配件的產地以及整機的組裝地;越南是Air Pods和Mac筆記本的組裝地;馬來西亞是部分Mac筆記本的生產地;愛爾蘭地區目前還承擔一部分iMac產能。
專家指出,相比關注蘋果產業鏈的遷移,不如關注不同地區對其產品的貢獻占比,目前來看,在iPhone關鍵零部件上,國內供應商占比有所上升,iPhone 14的拆解結果顯示,中國供應商給iPhone 14貢獻的價值比例達到25%,而2020年的iPhone 12只有15%的價值由中國供應商提供。
從數據上看,蘋果目前主要的成本,一是零部件采購成本,二是供應鏈管理成本,蘋果美國加利福尼亞總部主要負責產品設計,零部件是招標而來,所以零部件生產并不由蘋果公司全權決定,而是看生產方的技術儲備,從供應鏈來看,由于蘋果全球發貨,所以減少庫存、優化物流配置則至關重要。
洪仕斌認為,面對這種情況,蘋果內部不同部門之間也需要相互平衡,采購部門可以在全球范圍內尋找質量可靠、價格更低的供應商,但最終需要運營團隊實地建廠投產,而后者自然也對產品合格率與存在的隱患更加關注,不過可以肯定的是,蘋果對于生產地的選擇,比同業更加謹慎。
北京商報記者 陶鳳 王柱力
責任編輯:Rex_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