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窮小亮從2014年開始寫作系列科普圖書《海錯圖筆記》,到今年已經歷時9年,終于填上了最后一塊拼圖,現象級暢銷科普書《海錯圖筆記》系列收官之作《海錯圖筆記·肆》由中信出版集團最新推出。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無窮小亮真名張辰亮,運營《博物雜志》官微多年,廣受網友喜愛,被稱為“博物君”。他運營賬號@無窮小亮的科普日常后,更是將科學普及到更多人,他的科普短視頻既有硬核的生物知識,又因搞笑幽默、形象似“藏狐”而破圈,目前粉絲近2000萬。
雖然在短視頻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是張辰亮投入更多時間精力的,是寫作科普書。
張辰亮認為,新媒體能最快地觸及最多的人群,做到了科普的“普”,但是真正想保存知識、在世界上留下點兒作品,還得寫書。他說:“我在書里花的精力、投入的知識量,比視頻里多了無數倍。好東西都在書里。我用視頻把人聚過來,再請他們看我的書,現在就得這么著才行。”
張辰亮從2014年開始寫作系列科普圖書《海錯圖筆記》,《海錯圖筆記·肆》作為《海錯圖筆記》系列的收官之作,歷時4年完成,考證96幅古圖。
海錯的“錯”,是種類繁多錯雜的意思。清代畫家兼生物愛好者聶璜繪制的《海錯圖》,是一部海洋生物圖譜,共描繪生物300多種,幾乎涵蓋無脊椎動物和脊椎動物的大部分主要類群,還記載了很多濱海植物、奇聞異事和風土人情,目前珍藏于故宮博物院。
可是由于時代所限,書中記述時有夸張與錯漏,聶璜多次留下“以俟后有博識者辨之”的文字,希望后世能有人解答他弄不清楚的生物問題。張辰亮接過了聶璜未竟的事業,潛心考證,揭開一個個海洋生物的謎團。
《海錯圖筆記·肆》選取《海錯圖》中最有挑戰的96幅《海錯圖》原圖,向讀者展示了魚類、貝類、獸類及海洋植物的鑒別及物種介紹,以及張辰亮收集到的珍稀海洋生物照片及古代圖譜。這些新的創意讓本書的可讀性、文化性和話題性不容錯過。
在第四冊中,張辰亮不光解答了聶璜留給讀者的大部分問題,還挖掘到了聶璜隱藏在書中的細微情緒。正是這些文字,使《海錯圖》超越了一本畫譜的屬性,成了一位時代變革中的活人寫的有溫度的書。
例如,聶璜記載了一種長相十分特別的“鬼面蟹”,他發出疑問,螃蟹背上為什么會長出鬼臉?聶璜自己給出的解釋是,螃蟹的身體像太極圖,雙鉗代表兩儀,八條腿代表八卦,背部有十二顆星斑,呼應十二地支,長著鬼面的蟹,肯定蘊含著更神妙的奧義!
張辰亮不僅在書中解釋了為什么聶璜會“誤入歧途”,還展示了科學研究接近真相的過程。聶璜的思維方式是“格物致知”,沒有科學的思維模式,再有一腔熱血,也無法獲得正確的知識。而到了美國著名科普作家卡爾·薩根時,對蟹背上的鬼面又是另一種曲解。
卡爾·薩根在《日本平家蟹》里寫道,傳說死去的平家武士化為了蟹,后背長有武士面孔。日本漁民捉到這種蟹就把它們放回海里,以紀念這場海戰。卡爾·薩根認為:“如果你是一只蟹,你的殼是普普通通的,人類就會把你吃掉,你這一血統的后代就會減少;如果你的殼跟人類的面孔稍微相像,他們就會把你扔回海里,你的后代就會增多……隨著世代的推移,那些模樣最像武士臉型的蟹就得天獨厚地生存下來。”
但是這個想法只是卡爾·薩根一廂情愿的想象,現實中就算真有一只關公蟹恰巧長得不像人臉,又被日本人撈到了,還是會被扔回海里,因為它又小又薄,沒有食用價值。既然長不長人臉都要扔,那就不存在人工選擇了。
推翻了兩種錯誤的觀點后,張辰亮詳述了現代科學對于蟹殼為什么形似人臉的推測。首先,關公蟹背上的“鬼面”,正好符合螃蟹的內臟分布,這是大自然的一種巧合。至于為什么關公蟹的鬼臉如此突出,是由這種螃蟹的生活習性造成的:為了貼合海底,關公蟹讓自己的身體盡可能扁,反襯得內臟形狀突出了。
這些奇奇怪怪又好玩的知識點在《海錯圖筆記·肆》中還有很多,比如“海帶是葷的還是素的?”“昆布是哪種布?”“龍蝦預示明朝滅亡?”在這本書中,讀者可以感受一場聯結過去、現在與未來的科普“對談”,一次酣暢淋漓的海洋博物之旅。
文/北京青年報記者 張嘉
責任編輯:Rex_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