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5日是全國公安機關打擊和防范經濟犯罪宣傳日,讓我們一起提高全民反洗錢意識,積極尋求更有效的解決方案,共同助構數字經濟未來產業生態。
(資料圖)
隨著Web3.0和區塊鏈技術的快速發展,反洗錢已成為重要的議題。當前,虛擬資產或成為洗錢犯罪的渠道之一,傳統金融機構的中心化模式面臨蛻變,就此,Web3.0領軍企業歐科云鏈也分享并探討了關于用戶財產安全、反洗錢體系和信任機制的建立、鏈上反洗錢新技術等話題。
虛擬資產安全不容忽視
Web3.0的火熱吸引了一些違法犯罪分子的關注,隨著區塊鏈技術的不斷發展和應用技術的不斷深入,犯罪分子的手段和復雜性也在不斷提高,這對其領域安全性和穩定性構成了威脅。洗錢能以讓罪犯將非法收益轉化為合法資產,從而掩蓋其犯罪行為的來源。
而虛擬資產洗錢的鏈上與實體結合是較為難突破的部分。一旦資金進入這些服務,它們就無法通過區塊鏈分析進行追蹤,只有服務自身才能看到下一步去哪里。因此,打擊鏈上洗錢不僅需要監管政策的發力,還需要鏈上金融機構的同步配合。從而有效的打擊虛擬資產犯罪,維護Web3.0金融安全。
鏈上反洗錢監管與新技術并行
新型洗錢還需要政策與新技術、新手段共同攻破,各國政府也開始逐漸加強對虛擬資產的法律監管。在國內出臺了一系列虛擬資產監管政策中,以中國人民銀行頒布的《關于防范比特幣風險的通知》(簡稱“94號文”)最為重要。該政策明確指出,比特幣等虛擬貨幣不是真正的貨幣,不具有法定貨幣地位,并且不受金融機構監管。因此,禁止金融機構和支付機構直接或間接參與虛擬貨幣交易,同時要求各地金融管理部門對虛擬貨幣交易網站實施監管。此外,94號文還明確指出,個人可以在自己的風險意識下自由進行比特幣等虛擬貨幣的交易和投資,但這并不意味著虛擬資產交易是合法的,也不能將其作為一種支付手段。總體來說,94號文旨在保護公眾免受虛擬貨幣交易的風險,并維護國家金融秩序。
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研究所商法室副主任趙磊曾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虛擬資產犯罪部分活動并非真正基于區塊鏈技術,而是炒作區塊鏈概念行非法集資、傳銷、詐騙之實。“大規模、精準性、強有力打擊,表明國家對炒作虛擬貨幣零容忍”,國家信息中心信息化和產業發展部主任單志廣曾解釋道。
在傳統金融系統中,信任是建立在大型中心化金融機構上,但這種模式并不適用于虛擬資產領域。KYT等新技術可以協助改善目前金融系統的信任機制。
值得注意的是,除了常規的監管政策和技術手段之外,市場上也出現了一些成熟的解決方案,能夠具體實現鏈上打擊和追蹤虛擬資產洗錢犯罪。例如,歐科云鏈建立了地址標簽系統,涵蓋了制裁、詐騙、黑客、暗網等13個維度,共計4億條地址標簽。該系統可以為客戶提供鏈上地址評分、風險地址預警、地址監控等服務。此外,歐科云鏈的地址標簽系統還可以協助公檢法機關追蹤鏈上非法資金流向,從而有效打擊虛擬資產洗錢犯罪,目前在打擊虛擬資產洗錢方面,國內執法機關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近期,息縣公安局就成功打掉一個利用虛擬資產為境外詐騙窩點洗錢團伙,并抓獲了10名犯罪嫌疑人。
Web3.0信任重塑旨在建立長期信任機制
正如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財政司司長陳茂波所說,現在是Web3.0發展的黃金機遇,其問題不是在于創新力量不足,而是在于它們是否在妥善的監管框架下,有效管控風險。
在這個背景下,Web3.0擁有顛覆傳統互聯網的創新技術手段,但由于Web3.0處于發展的早期,各方面還不夠完善,這給不法分子提供了可乘之機。但也不能因噎廢食,解鈴還須系鈴人,Web3.0的創新技術也為打擊虛擬資產犯罪提供了新的解決方案,而打擊虛擬資產犯罪只是重塑Web3.0信任的第一步。未來,建立常態化的信任機制才是最終目的。
“建立信任、重塑信任,探索可行的信任機制對于長期可信的反洗錢體系至關重要。除了各國政府和監管機構需要加強國際間的合作與協調,加強國際間的信息共享和數據交換,提高反洗錢的效率和準確性外,對于監管機構與市場參與方來說,更需要彼此的配合。在應對新科技帶來的新型資產和洗錢手段,才用人工智能、區塊鏈技術等新興技術手段的監管科技,其發展為反洗錢體系的建立提供了重要的支持。在多方參與以及監管科技的加持下,才能建立起全球性的反洗錢體系和信任機制,實現金融體系的長期穩健發展”,歐科云鏈研究院首席研究員畢良寰分析道。
責任編輯:Rex_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