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出生于十八洞村,也奮斗在十八洞村。記得小時候,村里十分貧窮,教育資源有限,所有人都想“往外走”,留在村里的,幾乎只有空巢老人和留守兒童。我從小學開始,就被父母送到鎮上讀書,高中時又考到了縣城。但從小到大,我總是想要回到十八洞村,和我熱愛的那片土地與父老鄉親生活在一起,為村子作出自己的貢獻。
那時的我不僅年紀小,知識技能、經驗閱歷也都很少,因此,在想到這件事時,我常常感到迷茫,不知自己能為村子的發展做些什么。直到高中畢業后,我考入長沙的大學,學習了自己感興趣的傳媒藝術類專業,才逐漸有了成熟的想法,決定在畢業后返鄉創業,以視頻為載體,一邊拉動家鄉的產業,一邊讓更多人看到美麗的十八洞村。
少年時代的我,在村里見到過貧困最真實的樣子,吃過各種各樣的苦。幸運的是,在我長大成人的過程中,精準扶貧讓十八洞村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而這也進一步鼓舞了我返鄉創業的決心。2019年年底,我辭去干了一年多的工作,回到十八洞村開始創業。父母親人很支持我的決定,村子也不一樣了,讓人感覺有廣闊的發展機會。當然,作為一個脫貧不久的村,十八洞村的資源、人才依然存在不少短板,但在我看來,只有先身體力行地去干事,才能在實踐中逐漸補足這些短板。
【資料圖】
一開始,我一個人單打獨斗,通過短視頻推介家鄉的風土人情,收益并不算高。但在這一過程中,我吸引了村里好幾個有想法的年輕人,同時把自己掌握的視頻技能、互聯網知識傳遞給了他們,進而像漣漪一樣,攪動了村里的一池春水。起初一段時間,我和小伙伴們全憑一腔熱血,連固定工資都沒的領。但是,隨著我們的粉絲越來越多,直播間里農產品和手工藝品銷量越來越高,我們的事業也逐漸走上了正軌。
在這一過程中,我們因沒經驗吃過虧,一度因為品控不嚴遭遇大規模退貨,也有村民覺得我們拍視頻是“游手好閑”“不務正業”,這些話傳到我們耳朵里,難免讓人感到消沉。但家人、村干部和粉絲的支持,給了我們堅持下來的動力,我不斷告訴自己:即便最終的結局是失敗,這件事也值得堅持。
時至今日,我們的直播銷售額已經達到100多萬,不僅幫十八洞村賣出了不少好貨,也拉動了附近一整片地區的鄉村產業發展。在就業方面,除了6名固定團隊成員,我們還會雇傭村民幫忙打包發貨,不到1000人的村子,有100多人都參與了我們的事業。
我返鄉那段時間,十八洞村作為脫貧標桿,名聲日益響亮了起來,許多曾以“走出大山”為志向的年輕村民,也因這些成果而逐漸“洄游”。我們村直到2015年才考出了第一個大學生,到現在一共有40多個,其中11個人都在畢業后選擇回村發展,比例相當高。除此之外,許多離鄉打工的年輕人也看到了村子里的機會,回到家鄉。他們奮斗的方式不止返鄉創業一種,有人考編成為駐村干部,有人進入村委會工作,也有人回家幫父母經營農家樂。年輕人根據自己的專業興趣、個人條件自由選擇發展方向,說明村里的產業發展得越來越好,越來越有吸引力。
從現實角度出發,除了鄉土情懷之外,一個地方要留住人才、吸引人才,最重要的就是要讓人看到足夠的發展機會,為其提供良好收入和幸福生活。如果在村子里奮斗,賺到的錢不比城里少,大家當然愿意生活在熟悉的環境里,做自己真心想做的事。對此,能夠用實干給村子創造效益、創造價值的人越多,村子的經濟實力就會越強,如此一來,便能進入鄉村振興的良性循環。
前年,承蒙村民信任,我當選為十八洞村團支部書記。這個崗位讓我感受到了責任之重,也讓我這個返鄉創業者有機會站在不同的角度上思考:鄉村地區能夠做些什么,以此吸引青年、服務青年?通過挨家挨戶的走訪,我和村里許多年輕人展開了深入交流。我發現,年輕人一方面需要村里提供更多就業創業政策,幫助他們開局起步,另一方面也需要組織和他們建立更密切、更直接的聯系,把政策精神切實傳遞給每個人。有些大學生帶著熱情返鄉之后,不知道該做什么、怎么做。我問他們怎么不來支部,他們說“沒人叫他們”,這顯然是一個需要改進的工作要點。此外,村里也要結合自身條件,積極開辟更多產業賽道,把集體經濟做大做強,這樣自然更容易吸引年輕人。
目前,十八洞村已經和過去大不相同,但附近依然有些村落沒什么年輕人,面臨發展困境。我希望有朝一日能作出更多成績,把影響力從十八洞村擴展到整個湘西地區,讓更多年輕人愿意回來發展。十八洞村如此美麗,讓我難舍難分,它是養育我的地方,也是讓我有機會能走出去又回來的地方。我相信很多人都和我抱有一樣的心情,希望在自己的努力下,把家鄉建成鄉村振興的典范。
(作者系青年創業者、湖南省湘西州花垣縣十八洞村團支部書記)
施康 來源:中國青年報
責任編輯:Rex_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