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商報(記者 陳文麗)工信部近日印發《工業和信息化部關于進一步提升移動互聯網應用服務能力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在規范安裝卸載行為、優化服務體驗、加強個人信息保護等方面出臺26條措施,進一步提升移動互聯網應用服務能力。其中,聚焦App安裝卸載等提出12條措施,圍繞App開發運營者、分發平臺等提出14條措施。
(相關資料圖)
專家認為,26條措施從供給、需求雙向發力,既聚焦保護用戶合法權益,也注重營造健康服務生態,可以說切中痛點、回應關切。
直擊行業堵點痛點
近年來,我國移動互聯網蓬勃發展,各類應用服務日益豐富。目前,在架App數量達258萬款,小程序、快應用等創新形態不斷出現,人們在購物、點餐、通訊、出行等生活方方面面都能找到對應的App,它們在推動經濟社會發展、服務群眾生活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然而,在App數量不斷增長的同時,部分企業服務行為不規范、相關環節責任落實不到位,侵犯了用戶權益,破壞了用戶體驗,給信息消費環境造成了不良影響。比如,卸載不了的App應用、關閉不掉的彈窗廣告、取消不了的自動續費、分辨不清的真假App……這些應用領域滋生出的問題,與移動互聯網行業高質量發展的方向相背離。
對于App領域的各類亂象,相關部門高度重視,法律法規也在不斷完善。其中,在網絡安全法、數據安全法、個人信息保護法等法律中均有涉及App治理的相關內容,工信部還連續三年發布關于移動互聯網相關治理政策文件,持續強化行業監管,并開展了多輪整治行動,取得了明顯的成效。據統計,從2019年12月至2023年2月,工信部累計通報27批侵害用戶權益行為的App,逐一列出詳細問題,嚴格限期整改,并對未按要求完成整改的App進行下架處理。
值得注意的是,在利益驅動下,隨著移動互聯網技術不斷升級,部分企業總能使出新花招、打“擦邊球”,以逃避監管。對此,亟須增強法規的適用性、針對性和可操作性,以維護良好的信息消費環境,促進行業高質量發展。
專家表示,此次工信部制定的諸多更加貼合用戶訴求的“硬標準”,直擊現實“堵點”與“痛點”,不僅強力規范App安裝卸載行為,優化服務體驗,強化個人信息保護,也意味著將App選擇權歸還給了用戶,幫助其實現“App安裝卸載自由”。
工信部信息通信管理局有關負責人介紹,此次通知主要從供給、需求雙向發力。在供給側,推動提升行業上下游服務能力;在需求側,著力解決影響用戶服務感知的問題。
構建綜合治理體系
如何提升移動互聯網應用服務能力?通知堅持問題導向,聚焦行業發展出現的新問題,人民群眾愁盼解決的急問題,提出了體系化治理新思路,著力構建“全流程、全鏈條”綜合治理體系,推動行業治理走深走實。
移動互聯網應用服務涉及App開發運營、分發、運行等多個鏈條,需要行業上下游各企業主體加強協同、共同努力營造健康的服務生態。通知根據服務形態、業務場景、功能特點,重點針對5類主體提出了具體規范要求:App開發運營者直接面向用戶提供服務,要落實主體責任;分發平臺為用戶提供App搜索、下載安裝渠道,要強化分發管理;SDK內嵌在App中,廣泛應用于定位、支付、信息推送等功能場景,要規范應用服務;智能終端為用戶提供App運行的硬件載體,要筑牢安全防線;接入企業提供網絡連接服務,要夯實信息登記和處置責任。
其中,推動App開發運營者練好“內功”,提高用戶權益保護的意識和能力,是強化源頭治理的根本。通知從3個方面推動App開發運營者落實主體責任:一是完善內部管理機制。明確用戶服務和權益保護的牽頭管理部門和負責人,建立全生命周期個人信息保護機制,健全考核問責制度,將相關法規政策要求落實到產品研發、推廣和運營各環節,不斷提高合規水平。二是增強技術保障能力。采取訪問控制、技術加密、去標識化等安全技術措施,加強前端和后端安全防護,做好監測和風險處置。三是加強SDK使用管理。按照“誰使用,誰負責”的原則,加強對所使用SDK的管理。
分發平臺作為連接App開發運營者和用戶之間的橋梁,要落實好“守門人”責任,為用戶提供合規的產品。通知著重從事前、事中、事后3個方面指導分發平臺“守好門、把好關”:事前要嚴格App上架審核。準確登記并核驗基本信息,對擬上架App進行技術檢測,在架App要全量公示,提高透明度。事中要強化在架App巡查。防止采取“熱更新、熱切換”等方式擅自更改App主要功能、申請權限及個人信息收集使用場景和范圍等違規行為。事后要完善分發管理機制。建立App開發運營者信用評價、風險提示等機制,推廣App電子簽名認證,加強與面向移動互聯網應用程序的檢測及認證公共服務平臺聯動,做好信息共享、響應處置工作。
提升用戶服務感知
為優化服務供給,改善用戶體驗,通知從規范安裝卸載、優化服務體驗、加強個人信息保護、響應用戶訴求等關鍵點方面提出要求,保障用戶知情權、選擇權,維護群眾合法權益。
針對規范安裝卸載方面,通知提出了三個具體要求,如確保知情同意安裝,不得通過“偷梁換柱”“強制捆綁”“靜默下載”等方式欺騙誤導用戶下載安裝;規范網頁推薦下載行為,在用戶瀏覽頁面內容時,未經用戶同意或主動選擇,不得自動或強制下載App;實現便捷卸載,除基本功能軟件外,App應當可便捷卸載等。
針對優化服務體驗,通知強調,窗口關閉用戶可選,開屏和彈窗信息窗口應該提供清晰有效的關閉按鈕,保證用戶可以便捷關閉;啟動運行場景合理,在非服務所必需或無合理場景下,不得自啟動和關聯啟動其他App,或進行喚醒、調用、更新等行為。
值得一提的是,通知進一步加強個人信息保護。通知規定,App應合理申請使用權限,在對應業務功能啟動時,動態申請所需權限,不得要求用戶一攬子同意多個非本業務功能的必要權限,特別是在調用終端相冊、通訊錄、位置等權限時,應同步告知用戶申請該權限的目的,未經用戶同意,不得更改用戶未授權權限狀態。堅持合法正當必要原則,用戶拒絕提供非當前服務所必需的個人信息時,不得影響用戶使用該服務的基本功能。
此外,通知鼓勵互聯網企業建立客服熱線,簡化人工服務轉接程序,提高客服熱線響應能力。同時,妥善處理用戶投訴,公布有效聯系方式,接受用戶投訴。按照規范要求答復互聯網信息服務投訴平臺上的投訴,確保15日內處理完成,提高投訴處理滿意率。鼓勵在App中設置用戶滿意度測評鏈接,引導用戶參與測評。
為保障各項措施落實到位,通知提出了明確要求。比如,加強指導監督。健全完善測評、通報、排名、公示機制,推動工作扎實有序開展,及時總結、推廣優秀案例和經驗做法;指導督促屬地企業落實本通知各項要求,對落實不到位或出現違規行為的,依法采取責令限期整改、向社會公告、組織下架等措施,嚴肅問責查處。強化技術運用。組織產業力量,綜合運用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新技術新手段,升級打造面向移動互聯網應用程序的全國檢測及認證公共服務平臺,持續完善平臺功能,做好技術檢測、監測服務和監管支撐工作;積極推廣應用電子簽名認證等可溯源技術手段,促進提高服務管理能力。推動行業自律。鼓勵行業協會及相關機構制定行業自律公約、技術標準、服務規范,加強評估認證和人才培養。
專家表示,面對各類應用軟件點多面廣、監管難度大的現實情況,監管不僅要在用戶安裝、使用、卸載方面發力,還要把開發、上架、推廣等環節都管起來,促進行業協同規范發展、上下游聯防共治。只有構建起政府監管、行業自律、社會監督、用戶參與的多方共治格局,才能共同營造良好的信息消費環境。
聚焦
針對App領域的各類亂象,有關部門一直在持續升級監管。據統計,從2019年12月至2023年2月,工信部累計通報27批侵害用戶權益行為的App,逐一列出詳細問題,嚴格限期整改,并對未按要求完成整改的App進行下架處理。
針對用戶反映強烈的App開屏彈窗信息“關不掉、亂跳轉”問題,工信部在2021年全年累計開展12批次技術抽檢,通報了1549款違規App,下架了514款拒不整改的App。
在涉詐風險提示方面,2022年11月以來,工信部反詐專班已在官方公眾號上發布了20多期涉詐高風險App名單,為廣大網友提示了包括以山寨App為代表的仿冒類詐騙以及彩票類詐騙、貸款類詐騙等多種App涉詐類型。
責任編輯:Rex_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