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新京報訊(記者張建林)3月10日,記者從自然資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獲悉,基于多年對海洋哺乳動物發聲的觀測和發聲特征的研究,該所物理海洋室海洋水文與水聲環境調查分析支撐平臺團隊突破了動物發聲智能識別技術和水聲信號低噪聲采集技術,成功研制出海洋哺乳動物水下聲學實時監測系統。
聲學監測浮標。自然資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供圖
海洋哺乳動物的監測手段通常為人工目測、拍照、攝像等,通過動物露出水面的窗口期進行間斷性水上監測的方法往往受到光線、天氣等自然條件的限制。發展長期、連續、實時的聲學監測技術可以為動物保護提供技術支撐,對于推進海洋生態文明建設有重要意義。
據介紹,水下聲學實時監測系統由自主研發的聲學監測浮標和管理展示平臺構成。聲學監測浮標集成了水下動物發聲智能識別模型,可以實時識別中華白海豚(屬國家一級保護動物,素有“水上大熊貓”之稱)、儒艮(世界上最古老的海洋動物之一,屬國家一級保護動物,也是我國的瀕危物種之一,常被認作“美人魚”)和印太江豚(屬國家級二級保護野生動物,有著“微笑天使”的美稱)的發聲。監測結果通過衛星或手機鏈路實時回傳至聲學監測管理平臺展示,實現了對目標動物的長期、連續、實時監測。
聲學監測管理展示平臺。自然資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供圖
在廣西合浦儒艮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中心的大力支持下,該系統于2022年11月部署于廣西合浦儒艮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在連續3個月的運行中初顯成效。運行期間共監測到海洋哺乳動物聲學片段1066條,并實時傳輸至該保護區智慧化監管指揮中心。通過南京師范大學現場動物調查,驗證了該聲學監測系統的有效性。
據悉,該系統的成功研制,全面提升了保護區內多物種種群監測的時效性,其可視化的展示有利于提升保護區的科普教育能力,增強珍稀動物保護的公眾參與度,加深公眾對海洋環境的保護意識。
編輯 唐崢
校對 王心
責任編輯:Rex_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