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經記者:王晶 每經編輯:梁梟
在中國智能手機市場經歷了十年來最大挑戰的一年后,高端旗艦市場顯得更加重要,這里是獲取增量用戶的空間,也更加有利可圖。但如何進行差異化產品突圍,對各大手機廠商來說并不簡單。對消費者來說,攝像頭技術的創新是驅動換機的重要因素之一,但對手機企業來說,影像技術更像是個“無限游戲”。
5月24日,在“華為手機創新科技媒體溝通會”上,華為終端BG CTO李小龍詳細解密了華為P60系列背后的影像科技。
【資料圖】
華為終端BG CTO李小龍 圖片來源:企業供圖
在今年發布的華為P60系列上,華為將技術突破的重心放在了“進光量”上。這是個非常復雜的系統,簡單來說,通常情況下,拍攝人像、花卉、寵物時,一般使用大光圈、較淺景深,突出人物或靜物;拍攝風景、建筑等,一般使用小光圈、較深景深,展示場景全景并突出層次感。傳統相機搭載有較大體積的鏡頭,人們可以通過手動或者自動方式調節光圈大小,或者更換不同鏡頭。
然而,出于技術難度、空間限制等考慮,手機廠商更傾向于使用算法模擬景深效果。這種方式的缺點是處理后的照片看起來比較不真實,如果要獲得像單反鏡頭一般的自然景深效果,就要廠商在手機上安裝可變光圈。相當于讓智能手機根據不同場景自動切換鏡頭、調節光圈。
華為的手機攝像頭便設置了十檔可變光圈,這樣就有了更廣泛的光圈范圍,實現更精細的景深控制和更好的成像效果。除此之外,李小龍介紹稱,還需要解決硬件精度和控制問題,當葉片數量較多的時候,容易造成葉片的整體高度變高,從而導致鏡頭變厚。“我們采用了高精度部件設計與組裝工藝,整體結構共23個精密部件,包含高精度的環形磁場微控馬達、光圈葉片等,器件之間相互緊密協同,精度達到5μm。”這實際上比一根頭發絲還要細。
看似簡單的手機拍照動作背后卻是個系統工程,除了技術攻堅,還需要巨額真金白銀的投入。“聚光鏡片和棱鏡必須緊密貼合,從而為模組帶來更好的穩定性。華為斥資3億元投入研發,歷經3年,終將這一影像模組設計從圖紙變成現實。”李小龍說道。
華為之外,其他手機廠商也都加大了對影像技術的投入。知名蘋果分析師郭明錤此前在社交平臺上稱,全新的iPhone 15 Pro系列將會配備潛望式長焦鏡頭,市場預期潛望式鏡頭將隨更多iPhone機型采用,成為2023年~2024年推升鏡頭升級需求的關鍵。
國產廠商方面,vivo有影像算法矩陣;Realme 11Pro+的2億單鏡變焦相機、1/1.4英寸超大底感光元件以及OPPO的超光影圖像引擎,涉及自研芯片、鏡頭、傳感器、平臺的ISP、算法等等。手機廠商們每年在這一賽道上的研發投入費用更是高達上億元,為了激發更多的購買需求,手機攝影甚至能“拍清月亮”。
IDC認為,影像仍然是2023年旗艦手機的主要競爭賽道。該機構預測,大底傳感器將成為旗艦影像的主流配置;長焦拍攝能力的提高將是旗艦影像的發力點:從拍得遠到拍得好。長焦拍攝的全場景體驗更為重要,而暗光長焦的突破將很大程度解決目前長焦在很多場景下使用效果不佳的局限性。
今年以來,國內手機市場雖然在年初有過短暫積極的銷量表現,但后續仍繼續降溫,這顯示出國內對手機的消費熱情需要更多技術、創新的刺激。對于手機廠商來說,影像是其中一個頗為重要的功能,但在移動影像領域發起的一次次變革并不局限于一個點、一個面,而是覆蓋了光、機、電、算的全鏈路。近年來,隨著一系列手機廠商在移動影像領域的不停探索,未來影像將不斷上探邊界。
每日經濟新聞
責任編輯:Rex_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