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手機行業依然處于“寒風期”,但頭部“大玩家”小米交出了一份超出市場預期的成績單。
5月24日,小米發布2023年Q1財報。財報期間,小米營收為595億元,得益于運營效率的優化和成本優勢的體現,經調整凈利潤達32億元,同比增長13%,環比增長了121%。
財報一經發布,小米盈利能力的攀升便受到了分析師們的肯定。
(相關資料圖)
2023年,小米所處的市場環境并沒有明顯改善,宏觀經濟環境波動、地緣政治等多重不利因素的影響依然存在。行業面臨大考,2月9日小米投資者日上,小米創始人、董事長雷軍首次提出,小米將開啟“規模與利潤并重”的新經營策略,把盈利能力放在企業運營的重要位置。
Q1期間上揚的盈利表明,新策略已經滲透到了小米的經營中。對此,雷軍在社交平臺也指出,“規模與利潤并重”的新經營策略見到了成效。
透過這份財報,可以看到,小米盈利能力的提升,源自于小米多元化業務支柱的穩健運營,持續降本增效的作用,以及毛利率的上升,這背后,更深層次是小米的高端策略正在進入收獲期。不過,追求盈利的同時,小米也并沒有放棄在技術研發上的長線投入,從核心手機業務到造車乃至AI大模型等新技術,都是小米重點投入的方向。
從上半場的跑馬圈地到如今的紅海廝殺,手機行業下半場的競爭,早已演變為一場持久戰,小米正以新打法,逆流而上,全面開啟長坡厚雪新周期。
01
盈利能力攀升,小米Q1利潤已達去年近四成
面對內外承壓的不利環境,小米保持著其韌性和定力。
2023年一季度期間,小米營收雖然出現一些波動,但是經調整凈利潤卻達到了32億元。2022年全年,小米經調整凈利潤為85億元,也就是說,小米一季度期間就已經賺到了去年接近四成的利潤。
這背后,離不開小米策略調整,堅持“規模與利潤并重”,將規模和利潤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上。對于這一新策略,Canalys分析師Toby Zhu對搜狐科技表示,小米選擇這一新策略,更符合當下的市場環境,也更有利于企業運營的健康性。
Canalys相關報告顯示,一季度全球智能手機出貨量同比下降13%至2.7億部,為2014年來最低的Q1出貨量;中國大陸出貨量同比下滑11%至6760萬臺,為2013年來最低的Q1。
Toby Zhu指出,全球手機市場一季度還處于雙位數下跌的狀態,在當下大環境下一味追求規模其實是不利于健康運營的。在這個階段,廠商們實際上都不約而同地選擇更關注盈利性的發展策略。
手機行業資深分析師李剛告訴搜狐科技,受全球通脹等因素的影響,整個全球零售消費行業都表現不佳,消費電子行業更是如此,消費者的消費需求和換機動力,依然不強,手機大盤依然處于低迷之中。
面對近兩年外部環境的變化,小米如今在有意提升利潤率。廠商們更加注重風險控制,并對過去快速增長時的一些遺留問題進行調整,更加看重對于長期能力的積累,是在為未來某個節點的反彈蓄力。
從以規模起家,到如今選擇“規模與利潤并重”的策略,小米是要走得更穩健更長遠。而在這一策略下,小米能夠交出超出預期的成績單,最直接的原因便是毛利率攀升,達19.5%,創下歷史新高。拆解小米分業務一季度表現情況,也可以看出這背后是各業務支柱穩健運營,并且保持了毛利率同環比的持平或提升。
從收入結構來看,小米的收入主要分為智能手機、IoT與生活消費產品、互聯網服務與其他業務四塊,其中其他業務營收占比不超過2%,前三大業務為小米的業務支柱。
一季度期間,小米智能手機業務收入為350億元,營收占比為58.8%,毛利率為11.2%,同比提升1.3%,環比提升3%。在手機市場,盡管整個大盤依然處于下滑狀態,但小米在手機市場的頭部地位依然穩固,Canalys數據顯示,其在一季度全球智能手機出貨量為3050萬臺,排名保持在第三位,市占率為11%;在國內市場上,小米出貨量為850萬部,在頭部前五大廠商中依然穩占一席之地。
IoT與生活消費產品收入為168億元,營收占比為28.3%,毛利率為15.7%,同比提升0.1%,環比提升1.4%,小米智能大家電收入同比增長60%,已經連續5個季度同比增長;互聯網服務收入為70億元,營收占比為11.8%,毛利率達到72.3%,同比提升1.5%,環比提升0.8%,其中境外效果廣告和品牌廣告收入創單季歷史新高。
此外,小米的智能生態還在擴大。截至2023年3月,小米AIoT平臺已連接IoT設備數增至6.2億,同比增長29%,米家App月活躍用戶7810萬,同比增長18.8%。小米的滲透率還在提升,到3月底,全球及中國大陸MIUI月活用戶數分別同比增長12.4%和7.8%,達到5.95億和1.46億,再創歷史新高。
在財報會上,小米集團合伙人兼總裁盧偉冰提到,毛利率的提升以及多元化業務穩健運營,使得小米在行業低迷期風險得以分散,保持著較強的抗風險能力。
02
產品力提升,小米加速開啟高端化收獲期
值得注意的是,作為占據近六成營收比例的業務支柱,手機業務是小米的基本盤,其毛利率提升對于整體業務表現影響最大,這與核心零部件成本降價有一定關系,但更離不開小米產品結構的改善,尤其是高端手機規模效應加速顯現。
從2019年起,小米就首次提出了高端化戰略,在雷軍看來,高端化是小米發展的生死之戰。
不止小米,國產手機廠商們為了追求更可觀的利潤率、更高的品牌價值,都早已紛紛把“沖刺高端”當作破局手機市場內卷的切口。只是,高端躍遷一直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在初期,國產廠商們將硬件堆料、參數提升作為沖刺高端的競爭點,但這并不被市場買單。
不過,從2019年至今,經過三四年的沉淀,手機廠商們的高端積累,還是有所收獲,小米也正進入高端戰略的收獲期。
去年12月,小米發布了高端旗艦小米13系列,并于今年一季度拉動了小米高端市場的表現。在雷軍看來,小米13系列是小米高端化戰略三年探索期的答卷之作。據介紹,時隔三年,小米13系列迎來處理器、內存、閃存三大件的全面升級,在屏幕、影像、續航層面都有所突破,還搭載了新一代系統MIUI 14,讓用戶體驗更流暢。這意味著小米高端手機產品力已具備一定競爭力。
Toby Zhu認為,在沖刺高端上,小米 13系列找到了感覺,這可以說是幾年來積累的體現。國產廠商們在沖刺高端上從產品、技術到品牌、渠道都在積累,慢慢能看到一些積累在進入收獲期。
李剛告訴搜狐科技,一季度,小米13系列銷量處于快速增長的爬坡期,對于整體利潤率的提升,絕對有促進作用。整體而言,小米的利潤率在穩步提升,而且也擁有著沖高端的決心,是處于良性發展態勢的。
Q1財報顯示,小米在中國大陸地區ASP同比增長了18%,創單季歷史新高。同時,在中國大陸市場智能手機4000元-5000元價位段,小米在國內安卓廠商中排名第一、市占率同比提升7.7%至24.1%。在中國大陸市場,小米在3000元以上價位段的高端智能手機市場出貨量占比同比增長4%。
據第三方數據,小米一季度中國大陸地區線下渠道智能手機出貨量市占率同比增長至7.9%。高端戰略下,一季度智能手機產品線下渠道GMV實現同環比雙增長。截至2023年5月17日,線下渠道已累計為Xiaomi 13系列及Xiaomi 13 Ultra貢獻超55%的銷量。
盧偉冰表示,現在小米在旗艦機型方面的表現非常穩健,說明小米已經掌握了高端產品和高端品牌的方法論。未來小米中高端產品的比例將會越來越高,在規模或數量上拉開差距之后,規模效應就會顯現出來。
03
錨定確定性,小米穩中求變
高端化之外,降本增效的效果顯現,也是一季度小米盈利能力攀升的重要原因。
根據財報,一季度小米整體費用為94億元,同比下降了6.4%。小米的銷售與推廣開支同比下降21.9%至41億元,行政開支同比下降8.8%至11億元。小米集團副總裁兼CFO林世偉指出,小米通過幾個管理委員會的幫助,運營更精細化、對費控管理得更嚴謹、大規模提升了運營效率。
渠道方面,小米在財報中透露,2023年,公司將新零售的運營戰略定為“商店整合年”,將更加聚焦于提升線下門店運營效率。盧偉冰指出,今年將加大對頭部合作伙伴的支持力度,加速其規模化運營并高效進行資源整合。
同時,小米堅持著穩健策略。財報指出,小米Q1整體庫存金額為426億元,同比下降超24%,為近9個季度以來最低水平。目前,供應鏈還處于成本下行的趨勢,對小米未來的成本下降還有利好。李剛指出,在庫存上,廠商們的壓力主要來自于元器件庫存,在一季度末,整個市場的庫存周期是向好發展的,到6月底基本都將恢復到相對健康的水平。
從業界人士的分析來看,小米核心手機業務所處的外部環境短期內依然難以扭轉頹勢。Toby Zhu指出,二季度根據預測手機行業情況也不會有太大改善,環比可能會有一些恢復,但同比還是下跌的,整個下半年能看到的反彈動能還是在減弱,今年行業環境依然不樂觀,真正的反彈可能要等到2024年甚至更加往后。
面對行業波動,小米也并非一味求穩、收縮開支,而是要在求穩的基礎上,把降本增效與長期投入并行,在充滿不確定性的大環境中找到行業發展的確定性,逆勢搶灘。可以看到,小米對于技術研發的投入并沒有停下。
財報顯示,2023年一季度小米研發支出同比增長17.7%至41億元,并預計全年總研發投入將超200億元,截至2023年3月底,研發人員占比已提升至超50%,約1.65萬人。
盧偉冰指出,小米依然會堅定不移地投入芯片。從2014年起就嘗試芯片自研,過去的幾年里,小米推出了多款自研芯片,包括圖片處理器芯片小米澎湃C1、C2芯片,充電芯片小米澎湃P1芯片,還有管理芯片澎湃G1等等。小米清楚芯片投入的難度、長期性、復雜性,已經做好了十年、二十年長期奮斗的準備。
除了堅持投入芯片業務之外,小米對于造車新業務和AI新技術的投入也沒有放松。Q1期間,小米造車等創新業務投入了11億元。4月,小米還正式組建了AI實驗室大模型團隊,目前AI領域相關人員超1200人,小米將不斷挖掘AI相關的用戶場景,發揮自身技術優勢,并以開放的態度與合作伙伴開拓更多機會。
短期堅持降本增效走穩健策略,長期找準技術方向加大投入,小米已經把握住了立足市場持續發展的核心脈動,必將穿越周期實現更宏大的愿景。
責任編輯:Rex_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