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癩子是什么意思(方言里癩子是什么意思)
農村老話“癩蛤蟆曬端午節,不管多熱”是指農村的端午節習俗之一。然而,這種習俗在現在的農村地區相對較少。
過去,為什么農村人在端午節曬蛤蟆?本文將向讀者介紹過去農民的這一習俗。這里先解釋一下“蛤蟆”和“端午節”這兩個詞,然后讓我一個一個來。
癩蛤蟆,各地的說法有些不同。有些地方專門指蟾蜍,也叫蟾蜍、癩蛤蟆等。,而另一些指的是青蛙,它們統稱為青蛙、蟾蜍和其他青蛙。
俗話說“端午蛤蟆”是指蛤蟆,俗稱癩蛤蟆。癩蛤蟆皮膚粗糙,背上長滿大小不一的疙瘩,像“疔瘡”或“疔瘡”。與其他青蛙相比,外觀更丑,看起來更有穿透力。正因為如此,癩蛤蟆成了丑或者不自量力的代名詞,民間有句俗語“癩蛤蟆想吃天鵝肉”。
端午節是指農歷五月初五,也叫端陽。“端午”一詞最早出現在歷史上的晉代。當時,一個叫周初的名人編纂了一本名為《地方風俗》的書,其中說:
“仲夏端午節的意思是5月5日,和夏至一樣。”
南宋陳編纂的《年譜》記載了南宋前后的歲月民俗,書中對“端午”的解釋:
“京城里風塵仆仆的人,把五月初一作為終一,初二作為終二,數字甚至五作為終五。”
“端午”中的“初五”是五月的第一個“午日”(傳統歷書是樹枝和樹枝在中午相遇的日子)。因此,古人稱“端午”為“端午”。
然而,在的一些鄉村習俗中,“端午”和“端午”是兩回事。比如湖南、貴州等地,五月初五叫端午節,但不一定是“節日”。在一些地方,5月15日被稱為端午節,俗稱“大中午”,其內容和習俗與端午節沒有什么不同。
此外,南方一些地方還有其他“端午節”的日子,大多在五月初五到五月十五之間。選擇一天慶祝端午節。即使在鄰近的村莊中,端午節的日子也是不同的。比如沅江流域的湖南、貴州一些農村就是這種情況。根據傳說,這些地方慶祝端午節是為了紀念屈原和屈原投江的消息。當消息沿著沅水流域向上游傳播時,每個村子得到消息的日子都不一樣,端午節的日子也不一樣。這與沅江流域部分地方開展龍舟活動的時間不謀而合,即5月5日下水,5月15日登陸。
“端午曬蛤蟆”中的“端午”通常指的是五月初五。
農歷五月初五是仲夏月。天氣炎熱,人容易出汗、中暑、營養不良,還會染上各種不良疾病,最終傷身傷氣傷精。所以古人認為五月是一個對人的健康危害極大的月份。古人說:“五月,俗稱惡月,是禁忌。”(節選自南北朝梁所著《荊楚年譜》)。根據古代傳統民俗,農歷五月是惡月,也稱為毒月,或九毒日之月。
九毒天。古人認為農歷五月有傷身傷氣傷精的九天,所以稱這九天為九毒日。這幾天是農歷五月初五、初六、初七、十五、十六、十七、二十五、二十六和二十七。古人認為這九天是“天地友泰九毒日”,五月初五是最毒的一天。
古人認為,在這個時代,我們應該注意養生和避毒。由此,古代衍生出許多飲食和行為上的禁忌。此外,在五月,古人也有忌諱接觸“五毒”的習俗。“五毒”是蝎子、蜈蚣、壁虎、蟾蜍和毒蛇。蟾蜍(Toad)被列入“五毒”。仲夏也是這五種動物最活躍的季節,古人認為也是它們對人傷害最大的時候。浙江有句話:“端午節,天氣熱;五毒醒而不歇。”
五月初五是端午節,是九毒之首,也是避免“兩毒”最關鍵的一天(即五月九毒,自然界五大有毒動物)。因此,在端午節,古人有許多避免“兩毒”的習俗,并作為民俗流傳下來,其中一些至今仍然存在。比如端午節的每一天,鄉親們都在門上掛艾葉、菖蒲,孩子們用彩線纏在手腕或脖子上,吃糙米、喝雄黃酒、吃五毒餅、貼五毒畫(孩子穿五毒肚兜)等等。
目前,一些地方的一些農村集市,包括縣城和郊區的一些集市,出售我們每年端午節在山野通常看到的新鮮柴火和藤蔓,這被民間認為是草藥。
當然,大部分是艾葉和菖蒲,掛在端午節的門上,供人們避過“五毒”。其實艾蒿和菖蒲也是草本植物。過去,農民家端午節掛在農場大門上的艾葉和菖蒲,曬干后不是直接扔掉,而是收集起來。艾葉和菖蒲一般用來燒水洗澡。據說它們可以強身健體,提神醒腦。同時,農村人認為也可以用于應急。夏天,農村地區有很多蚊子。點燃艾葉也可以用來驅蚊,效果更好。
“五月備藥”是傳世的民俗。在上述《隋石光記》中,《紀要》中有這樣的記載:
“五月五日哨響,人接觸了藥,歲無災。然后雨鬼就把藥曝光了,人就生病了。這句諺語在福建。”
過去,在農村地區,人們仍然有在端午節制作中藥的習俗,種類繁多,其中“端午節曬蟾蜍”是一種流行的中藥制作方法。
在舊社會,在端午節,捕捉蟾蜍的習俗在許多農村地區很流行。到目前為止,這種習俗還沒有完全消失,這種習俗還保留在少數農村地區,比如河南。
經過長期的生活體驗,農村人意識到蟾蜍有毒,看起來很惡心,因此被列為農村五大最毒動物(五毒)之一。然而,古代醫學很早就開始研究蟾蜍。根據古代醫書的記載,古人認為蟾蜍都是珍寶,被稱為“蛤蟆寶”。農村人認為癩蛤蟆清熱解毒,特別是端午節抓的癩蛤蟆毒性最大,質量最好。
農村抓到蟾蜍后,通常有兩種處理方式。
第一條路。端午節的這一天,人們抓到蟾蜍后,先把它放在太陽下曬一會兒。當它的水皰膨脹時,他們會擠出水皰中的有毒汁液,然后與面粉混合,然后將混合物揉成條狀,或者方形和蛋糕,最后晾干備用。有的放在陽光下曬干,有的放在通風的地方讓風吹干。這個過程叫做“端午節曬蛤蟆”。但也有一些地方的蟾蜍不需要曬干,直接取汁,但仍被稱為“端午節要曬干的蟾蜍”,或許是受之前方法的影響,人們習慣了。
第二條路。也是端午節。抓到癩蛤蟆后,人們把墨水放進癩蛤蟆的嘴里,然后把癩蛤蟆放在陽光下曬。據估計,蟾蜍的唾液浸透墨錠后,蟾蜍會被掛在通風的地方,比如墻壁、屋檐、走廊的柱子等。晾干后,取出墨錠。這墨錠叫蛤蟆墨,俗稱蛤蟆墨。古人認為“蟾墨”可以治壞疽,用墨涂抹或畫圈是有效的。按照農村的說法,農歷五月的太陽很毒,人很容易被太陽灼傷。人被燒傷后,只需在燒傷的皮膚上涂幾次蛤蟆墨,很快就會痊愈。這就是農村那句老話“癩蛤蟆曬端午節,再熱也一樣”的真諦。
我們必須解釋墨錠在這里。墨錠是老年人比較熟悉的,因為小時候我在語文課上安排了好幾個學期學習寫毛筆字。書法有三種:紙、筆、墨。墨水有兩種,一種是墨水,打開瓶蓋就可以用。另一個是墨錠,硯臺里必須放水,然后墨錠(也叫墨和墨塊)研磨后才能使用。這個過程叫做磨墨。塞進蛤蟆嘴里的“墨錠”是寫書法的墨錠。
(在此,我想特別聲明:請各位讀者朋友注意,本文只是還原了過去的鄉村習俗,解釋了俗語產生的歷史背景和脈絡。我沒有資格肯定或否定上述農村本土制藥方法。不要輕易模仿、相信、嘗試,以合格執業醫師或中醫專家給出的科學解釋為準。這只是民間習俗的討論。)
正是因為在老農村,“癩蛤蟆曬端午節,不管多熱”。端午節的時候,田邊小溪邊很難看到蟾蜍。人們認為蟾蜍是“魔蟲”,覺得人們對它們極其不友好,害怕被抓住。因此,在端午節,他們紛紛躲藏起來。因此,在農村流傳著“癩蛤蟆躲端午節”的說法,這也引出了民間流傳的一句歇后語:“癩蛤蟆躲端午節——躲一會兒,聊一會兒”。
然而,上述“端午曬蛤蟆”讓蛤蟆躲在端午上。這只是民間說法之一,農村還有很多其他說法。比如長江流域農歷五月,正是梅雨季節,雨水多,濕度大,細菌病毒繁殖迅速。這個時候是這里的主要汛期,洪水和地質災害時有發生。舊社會醫學不發達,農村沒有科學的防疫方法,容易引發流行性疾病。
過去,農村人認為蟾蜍主要是為了躲避自然災害。長江流域農村有句話:“五月五日,必有洪水;嘿,躲開端午節。”這也說明,長江流域五月端午前后,自然災害頻發,甚至有毒的蟾蜍也害怕,躲在自己認為安全的地方。當然,這段時間人們很難看到他們。這也是給人們的一個警示,五月份自然災害要嚴加防范。
然而,端午節后,蟾蜍不知從哪里冒出來,在農村田野里隨處可見。由于這種自然現象,古代農村人認為五月五日是一年中最毒的一天。
農村有句話叫“端午節曬蛤蟆”只在五月初五有效,其他日子無效。這是為什么?
巧合的是,在過去,在農村,有捕食青蛙的習慣。人們認為端午節前的青蛙有毒,不能捕食。按照農村老人的普遍說法,如果在端午節前捕食青蛙,吃了以后就不能排尿了。在舊農村,人們認為捕食青蛙,長豆的生產是時間節點,只有長豆被吃掉,才能捕食青蛙。長豆角的正常生產時間(注:長豆角是自然生產,不是大棚生產),即端午節后,即將進入六月。
古人也知道青蛙是有益的動物,它們只吃蟲子。否則,古人不會稱青蛙為“益蟲”。“益蟲”說主要是因為古代科學不發達,青蛙和昆蟲混為一談。嚴格來說,青蛙不是昆蟲。按照科學分類,它們肯定不是“益蟲”,而是有益動物。現在有人說它們是“有益的青蛙”。
端午節青蛙是否有毒不是基于科學,而是基于季節。其實這是古人對保護生態平衡的勸誡。從青蛙的習性來看,端午節前的青蛙,除了有一種生活在山里的山蛙(山蛙的產卵期在農歷八月、九月、十月)外,大部分生活在田間的青蛙都處于產卵期,而根據長豆產生的時間來看,應該是農歷五月底到六月初,大部分青蛙剛好經過繁殖期。
古代人早就意識到生態平衡的重要性。因此,人們認為動物在繁殖期應該受到保護。古代有一句老話,充分證明了這種想法:
責任編輯:Rex_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