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圖為研究成果。 中國科學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供圖
中新網昆明3月9日電 (記者 胡遠航)蜜蜂像人一樣,也會“埋葬”死去的同類。甚至在熱帶和亞熱帶地區生活的穴居蜜蜂中,還有特別的搬尸蜂負責搬尸行為。為何會有這樣的現象?記者9日從中國科學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獲悉,該園動植物關系研究組的一項最新研究,揭示蜜蜂快速診斷同伴死亡的機制。
據介紹,近幾十年來,社會生物學家一直認為是蜜蜂尸體腐敗發臭時釋放的油酸等脂肪酸觸發了搬尸行為。但又無法解釋為何搬尸行為幾乎在蜜蜂死亡過后的幾分鐘內立即發生。隨著環境變化、極端天氣增加、殺蟲劑毒害、蜜蜂疫病傳播,蜜蜂大量死亡的現象越來越普遍,蜜蜂搬尸和清理行為對維持蜂群健康的重要性更加明顯。
中國科學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動植物關系研究組的科研人員對觸發東方蜜蜂搬尸行為的化學信息及作用機制進行了詳細解析。科研人員研究發現,東方蜜蜂在飛行和巢脾上活動時可維持體溫在28-45°C,特別是活躍的采集蜂在蜂箱底或壁上爬行進出時,其體溫明顯高于環境溫度(在38-45°C之間);但死亡蜜蜂掉落在蜂箱底部后,幾分鐘內便冷卻至環境溫度(通常在15-25°C之間)。活躍蜜蜂和死亡蜜蜂之間的體溫差引起兩者間蠟質表皮烴揮發散發量差異。同時,研究發現,蜜蜂的觸角能良好的感受表皮烴主要成分(二十五烷、二十七烷和二十九烷),這促成了它們對死亡同伴的快速診斷,并快速搬動清理同伴尸體;加熱和表皮烴的組合能抑制搬尸行為。
研究最終證明,體溫變化引起的蜜蜂蠟質表皮烴揮發散發量差異,是引起蜜蜂識別成年蜂死亡的主要信號,蜜蜂不必等到同伴尸體發臭才能發現其死亡。
這一研究表明,在社會昆蟲當中,這種生理變化—體溫變化—表皮化學通訊關聯作用的機制,應當是較為重要的群體生理和行為調節機制,在昆蟲化學通訊研究中值得引起注意。這種建立在溫度變化上的行為通訊機制也容易受氣候變化影響。
這個研究結論為極端天氣下蜂群的行為管理提供了基礎理論參考。相關研究結果于近日發表于Entomologia Generalis。(完)
責任編輯:Rex_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