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中新網北京6月5日電 (記者 孫自法)記者6月5日從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中科院遺傳發育所)獲悉,該所李振聲院士團隊培育的耐鹽抗旱小麥新品種“小偃155”在河北省渤海新區黃驊市濱海潮土旱堿麥區大面積示范,6月4日通過定點、取樣、測量、計算等步驟顯示,旱堿麥“小偃155”畝產超過411公斤。專家組鑒定認為,盡管受到2022-2023年度冬季特強寒潮等不利氣候條件影響,“小偃155”仍表現突出的抗逆高產特性。
同日,長穗偃麥草濱海草帶示范樣板觀摩會在山東省東營市舉行,在中科院遺傳發育所黃河三角洲鹽堿地農業試驗站的復墾鹽堿地上,一水未澆,春季每畝追施尿素30公斤,機播第二年長穗偃麥草第一茬小區測產折合畝產鮮草2437公斤。該試驗站建立200畝長穗偃麥草濱海草帶示范樣板,開展長穗偃麥草栽培、制草與養畜試驗,為中重度鹽堿地利用提供新模式。
“小偃155”專家測產?!≈锌圃哼z傳發育所 供圖這是中科院遺傳發育所在“鹽堿地適生作物創制與產能提升技術體系”主攻方向上再次取得的重要突破,兩項成果的主要完成人鄭琪博士和李宏偉博士都是李振聲院士團隊培養的青年科學家,也是中科院遺傳發育所“李振聲濱海草帶青年突擊隊”成員。
長穗偃麥草示范樣板觀摩會合影?!≈锌圃哼z傳發育所 供圖中科院遺傳發育所介紹說,開展鹽堿地綜合利用,培育耐鹽適鹽特色品種,是保障中國糧食安全的戰略問題。作為中科院涉農研究的重要力量,中科院遺傳發育所在國家和中科院部署的一系列重大任務中發揮出重要引領作用。自二十世紀八九十年代起,在李振聲院士推動下,農業科技“黃淮海戰役”、“渤海糧倉”科技示范工程相繼在鹽堿地資源利用和中低產田產能提升等領域做出開創性貢獻。
長穗偃麥草示范樣板觀摩會?!≈锌圃哼z傳發育所 供圖繼“渤海糧倉”科技示范工程實現對4000多萬畝中低產田改造,成功增糧100億斤的目標后,針對環渤海地區1000多萬畝鹽堿荒地,李振聲院士提出“濱海草帶”戰略構想,中科院遺傳發育所布局20余個團隊圍繞抗鹽堿作物種質資源收集、耐鹽分子解析和品種選育、鹽堿地栽培技術、鹽堿地循環農業新模式等開展系統性科技攻關,同時,結合該所“十四五”科技創新規劃,以“鹽堿地適生作物創制與產能提升技術體系”作為主攻方向,于2022年自主部署實施“黃河三角洲耐鹽堿品種創制與綜合利用技術示范”項目,并成立“李振聲濱海草帶青年突擊隊”,對鹽堿地種業創新進行重點攻關。
中科院遺傳發育所表示,經過不懈努力,該所在植物抗鹽堿機制基礎研究、抗鹽堿水稻、小麥、大豆等作物新品種、鹽堿地畜牧業循環發展等領域取得一系列新進展,這將有望在摸清鹽堿地家底的基礎上,針對不同鹽堿地障礙特征形成綜合治理示范方案。(完)
責任編輯:Rex_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