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打開輔控監控系統操作界面,系統實時分析變電站的各類設備狀態,安全警衛、火災報警、氣象預警等信息一目了然;通過主控后臺,無功小室智能機器人“豐泉一號”和一次設備巡檢機器人“泉泉”已經自動運行超過6個小時,對站內4000多個點位進行巡視與紅外測溫,采集到的數據自動生成報表……
內蒙古超高壓供電公司檢修人員在500千伏變電站開展專業巡視工作(翟赫 攝)
3月4日,全國兩會在北京勝利召開,“西電東送”橋頭堡500千伏豐泉變電站進入了“兩會保電時刻”。早上8點,副站長皇凡輝通過變電站智能輔控系統“一鍵查看”站內的各類數據報表。皇凡輝介紹說,“今年的保電與以往最大的不同是站內實現了信息共享、應用功能集成、操作及告警聯動,生產指揮、運檢協同、應急聯動實現了一體化,變電站的智能化程度和應急反應能力得到了很大提高。”
內蒙古超高壓供電公司智能巡檢機器人監測設備運行情況(翟赫 攝)
一座500千伏變電站,巡視人員需要2個多小時才能完成巡視,形成報表的周期較長。通過智能巡檢體系,站內各類數據實現自動采集,異常信號實時報警,智能系統通過設備狀態感知渠道,報表自動生成、整理、儲存、上傳,實現設備管理由“事后處置”向“事前防范”轉變。數字化、智能化、集約化的生產管理體系成為了安全生產工作的助推器。
內蒙古電網西電東送一通道——500千伏豐泉變電站運行人員開展保電測溫工作(翟赫 攝)
數字化正在掀起一場效率的變革。透過數字化應用場景,輸電專業正在從“靠兩條腿巡視”向“三維立體式巡檢”轉變。
在500千伏豐萬線保電現場,內蒙古超高壓供電公司輸電管理一處的趙靜正在開展無人機精益化巡檢。趙靜是內蒙古電網首位無人機“女飛手”,她今天的工作任務是利用無人機激光雷達掃描獲取輸電線路的點云數據。趙靜的愛人張艷龍是輸電處的一名技術人員,小兩口總能在工作現場“偶遇”。今年的全國兩會保電工作中,趙靜通過無人機協同立體巡檢,在前端獲取全面的輸電設備信息,而張艷龍則通過后端數據分析呈現出來的線路通道三維立體狀態,排查通道內的安全隱患。
輸電智能運檢管控系統的上線,為東送通道的安全穩定運行再添“利器”。近年來,以人機協同立體巡視為代表的輸電智能運檢管控體系正在改變當前的生產管理模式。“數智化”的運維體系融合生產信息化系統、地理信息系統、雷電定位系統等多源數據,實現輸電三維立體巡檢。全國兩會保電工作中,保電指揮中心通過三維立體巡檢與在線監測管控平臺、作業車輛定位系統等多個應用平臺進行統一集中管理,通過在線監測裝置將每日現場的實時數據及預警信息回傳到保電指揮中心和每一個設備主人的手機端,為設備的安全穩定運行提供保障。
按照內蒙古電力集團“主網保東送,地區保平安”目標要求,內蒙古超高壓供電公司通過“技防為主、人防為輔”的模式,以數字化帶動管理創新,以管理創新促進數字化轉型,推動保電工作向數字化、智能化方向轉變,確保“西電東送”通道安全穩定運行。(王云龍)
責任編輯:Rex_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