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半年,生成式人工智能(AIGC)的出圈爆火,再次引發全球對人工智能發展的廣泛關注。
有專家指出,未來5-10年將是人工智能發展的關鍵期。據預測,2030年中國人工智能核心產業規模將超過1萬億元人民幣,全球人工智能市場規模將達到16萬億美元,目前還有很大的發展潛力和空間。
(資料圖片)
但與此同時,ChatGPT等人工智能大模型展現出的強大能力,也讓不少人產生AI大模型將會取代人類工作的擔憂。對此,人工智能行業的從業者是如何看待的?
5月18日,百度CEO李彥宏在第七屆世界智能大會上發表演講時表示,人工智能不會讓工作機會減少,而是會帶來全球經濟的下一個增長奇跡。每一次科技革命,都會讓一部分工作消失,同時創造更多新工作崗位。
他以汽車行業舉例指出,汽車取代馬車,的確讓馬車夫的工作消失了。但是今天,汽車產業成為全球最大的工業體系之一,創造的就業崗位數以億計。單在中國,就有3000萬人從事與汽車相關的工作。
李彥宏坦言:“我不擔心大模型會讓工作消失,我認為,未來會有更多的工作產生。”
360創始人周鴻祎同樣看好大模型的未來。他在同一場大會上預言,未來中國不會只有一個大模型,每個城市、每個政府部門都會有自己的專有大模型。城市、政府專有大模型不僅能為領導和政府決策提供支持,還能成為辦公人員強大的助手。
周鴻祎認為,未來數字化的高峰一定是大模型推動下的智能化,人工智能的指數級躍變將帶來巨大發展機遇。他表示,GPT最大的意義是人類第一次把所有知識進行了重新編碼和存儲,代表著超級人工智能時代的到來,將對人類社會的發展產生深遠影響。
但大模型到底是如何改變人工智能的呢,現在的人工智能和過去又有何區別?
李彥宏在會上指出,大數據、大算力、大模型,導致了智能涌現。同時,人工智能發生了方向性改變,從辨別式AI走向生成式AI。大模型還重新定義了人機交互,重新定義營銷和客服。任何一個公司,誰擁有最佳的跟客戶溝通的方式,誰就會擁有客戶。
他表示,人工智能之所以發生這么大變化,其實不僅是應用場景的變化,實際上背后的技術棧也發生了非常根本的變化。長期以來,每個人都熟悉的IT的技術棧是芯片層、操作系統和應用層,今天人工智能時代的到來,改變了這個格局。
“現在的IT技術棧變成了四層,底層仍然是芯片層,但是主要的芯片已經不是CPU,而是以GPU為代表的,新一代適合并行大規模浮點運算的芯片。上面我們叫做框架層,就是深度學習的框架,像百度的PaddlePaddle飛槳,Meta的PyTorch,谷歌的TensorFlow都是在這一層。再上面一層是模型層,今天的ChatGPT、文心一言等等,這些是屬于模型層,以后AI時代的原生應用,都會基于大模型來進行開發。”李彥宏說道。
在此次大會上,三六零、百度等國內企業均演示和介紹了自家大模型的最新進展。
例如,周鴻祎展示了兩款大模型產品“360智腦”以及AI生圖工具“360鴻圖”。他表示,360通過“兩翼齊飛”的人工智能發展戰略,已在核心技術、場景布局和產品打磨上取得了一些成果,但大語言模型需要高質量的訓練和反饋,才能更智能。
李彥宏則透露,百度在芯片層布局的昆侖芯,已經有兩代產品,幾萬片的部署。昆侖芯第三代會在明年年初上市,“我們買別人的芯片,畢竟太貴了,所以自己開發了。”
他還介紹稱,百度在框架層有飛槳,模型層有文心大模型,應用層有百度搜索等,“目前有200多萬的用戶在排隊等待進行測試,也有十幾萬家企業希望接入文心一言進行測試。”
李彥宏坦言,對于人類來說,最大的危險,最大的不可持續,并不是創新帶來的不確定性。相反的,停止創新,不發明不創造不進步,按照慣性走下去,所帶來的各種各樣不可預知的風險,才是人類最大的威脅。
周鴻祎則認為,大模型將會帶來一場新工業革命,能夠像“發電廠”一樣,把從前難以直接使用的大數據加工成“電”,賦能千行百業。他強調,大模型的發展水平關系到國家生產力水平,因此中國一定要迎頭趕上。他對于中國能夠打造自己的大模型深信不疑,同時也提醒中國發展大模型要堅持長期主義,要腳踏實地的補足短板。
責任編輯:Rex_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