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炎夏日一瓶冰鎮的汽水能讓人迅速感到清涼和快樂,這種來自于“甜水”的快樂能充分的刺激我們的多巴胺分泌。但這種快樂是要付出一定的代價的,如同你喝酒喝得越快越容易醉倒一樣,短期大量攝入糖分,在人體內積累的糖分就會大于身體可以承受的程度。
為了實現消費者“無負擔”享受快樂的需求,打著“無糖、無卡路里、無脂肪含量”標簽的無糖飲料應運而生。用國家食品安全標準中允許范圍內的非營養型甜味劑,也就是俗稱的代糖,來代替白砂糖和果葡糖漿等營養型甜味劑,所生產出來的飲品就是無糖飲料。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短短幾年時間,無糖飲料的消費市場已經從最開始的“新奇特”到現在的遍地開花, “減糖、控糖”的消費觀念已深入人心。但明明是順應消費市場、消費用戶的需求更新迭代出的優質產物,卻頻頻受到網絡謠言的荼毒,其中謠傳的內容更是令小編啼笑皆非。
謠言:無糖飲料導致飲用者肥胖,加重糖尿病病發
真相:飲用無糖飲料不會使飲用者變胖且建議糖尿病患者飲用無糖飲料;對于減糖控糖人群,喝無糖飲料有利于控糖
首先值得一提的是,現代食品工業中,代糖已經成為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近年來,不少新興品牌和產品都在主打健康低糖的產品中使用代糖。 “很多人認為代糖不安全。實際上,對于合規企業來說,每一種能夠使用在食品中的原料都是已經經過國家衛健委批準的,無論是阿斯巴甜、安賽蜜等化學合成甜味劑,抑或是新興的赤蘚糖醇等來自天然原料的甜味劑,都是安全的。”陳君石說,國家還按照科學指導對食品添加劑的用量、使用范圍作出了規定,規范的生產企業按照標準進行生產,消費者無須擔心安全問題。
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中心總顧問陳君石[1]認為:“無糖飲料會不會讓人變胖的”,假如飲用添加非營養型甜味劑的飲料是不會增加能量攝入的[2]。在此次科普中陳老先生也坦言長胖一定你吃進去的能量,大于你所消耗的能量才會長胖。由此可知,任何食物或飲品的攝入都是要適量的,“長胖”這件事是由于消費者大量攝入能量,但沒有及時的運動消耗掉每日超額攝入的能量所以導致變胖,跟無糖飲料不相關。
首先,無糖飲料對血糖沒有顯著提升的影響。對于糖尿病人而言,醫生建議飲用白水,由于無糖飲料對血糖的影響甚小,因此糖尿病人也可以選擇偶爾飲用無糖飲料緩解對“甜水”的渴望。在此次科普中陳老先生也提到了關于糖尿病人的建議,“糖尿病人應該選擇用甜味劑來代替糖的食物和飲料”。
“隨著食品工業的發展,特別是科技研發的提升,未來還會有更多更好更安全的甜味劑問世。 飲品行業要發展,用甜味劑取代糖是一個趨勢。當然,不會完全取代含糖飲料,而是給消費者提供更多的選擇。”陳君石說。
[1]陳君石: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中心總顧問。
[2]視頻來源科普中國
在《赤蘚糖醇對腸胃刺激相關》一文中眾多國外學者均指出:赤蘚糖醇攝入對血糖、胰島素、胰高血糖素、胃動素或GIP釋放、血脂或尿酸濃度沒有影響。在該試驗中,高達50g赤蘚糖醇的劑量在液體中作為單次推注劑量給藥,耐受性良好。這些特性的結合使得赤蘚糖醇成為一種有吸引力的糖替代品,特別是在代謝脆弱的人群中——肥胖和糖尿病患者——他們是糖替代品的目標群體。
在CCTV2-《消費主張》節目中,記者與多位測試者一起做了血糖測試實驗。測試者首先測試了空腹血糖,在分別飲用市面上常見的飲料半個小時后,測試血糖的變化。結果顯示,飲用奶茶、果汁和常規的碳酸飲料的測試者,在半小時后血糖值有明顯的提升。而飲用無糖飲料的測試者血糖沒有上升。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潞河醫院的營養科主治醫師陸霜梅表示,無糖飲料的熱量較低,長期而言對于體重增加影響會更小。
網傳:喝無糖飲料容易拉肚子
真相:赤蘚糖醇對腸胃沒有明顯影響、耐受性較好
小科普什么是赤蘚糖醇?
赤蘚糖醇是一種由天然原料發酵純化得到的代糖——以葡萄糖為主要原料,利用解脂假絲酵母(Candida lipolytica)或從梗孢酵母(Moniliella pollinis)或類絲孢酵母(Trichosporonoides megachiliensis)經發酵轉化為赤蘚糖醇,再通過精制等工藝得到的食品添加劑。在眾多糖醇類代糖中,赤蘚糖醇的能量系數為0 kJ/g,其他的糖醇類能量系數約為10 kJ/g。
而在《赤蘚糖醇對腸胃刺激相關》一文中眾多國外學者均指出:赤蘚糖醇攝入對血糖、胰島素、胰高血糖素、胃動素或GIP釋放、血脂或尿酸濃度沒有影響。在該試驗中,高達50g赤蘚糖醇的劑量在液體中作為單次推注劑量給藥,耐受性良好。這些特性的結合使得赤蘚糖醇成為一種有吸引力的糖替代品,特別是在代謝脆弱的人群中——肥胖和糖尿病患者——他們是糖替代品的目標群體。[1]
謠傳:過度飲用無糖飲料會導致心腦血管疾病頻發
真相:含糖飲料和無糖飲料與CVD(心血管疾病風險)沒有因果關系
傳謠者通過《美國心臟病學會雜志》中的一篇文章表示:過量飲用無糖飲料導致心血管疾病發作概率提高32%。但其實,該論文表明的是,攝入更多含糖飲料和ASB與CVD風險更高相關,這表明ASB可能不是含糖飲料的健康替代品。但要建立因果關系,還需要在其他大規模的前瞻性隊列中進行復制和機制研究。[1]論文唯一確認的觀點: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含糖飲料對心臟代謝健康有不利影響。
由此可知含糖飲料和無糖飲料與CVD(心血管疾病風險)沒有因果關系的定論。
圖片素材來源《正點財經》、《科普中國》
責任編輯:Rex_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