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是太極計算機股份有限公司(下文簡稱“太極”)創立35周年。這家脫胎于軍工、由央企控股的上市科技公司,在員工行為意識和行為準則上,格外強調危機意識、居安思危,讓人印象深刻,迥異于對國企的通常認知。
(資料圖)
太極股份總裁肖益在接受《哈佛商業評論》采訪時,描述了太極面臨的態勢:雖然是國企,卻非壟斷性行業;雖然是一家老資歷的技術企業,也面臨著技術演進、技術變化、競爭加劇的挑戰;也正因為是國企,除了確保經營業績的穩定增長,還要完成國家賦予的使命,而不能僅僅考慮經濟效益。因此,太極必須奮斗,必須創新,必須尊重人才。
太極股份人力行政總監李璇在受訪中,全面系統介紹了太極的人才管理。據悉,太極5000多名員工中,技術人員占比超過80%,營收的70%來自創新業務。是怎樣一種文化,怎樣一種體系,靠的是什么樣的機制、方法,讓創新成為一家國企的標簽?
軍工文化與創新基因
1987年10月,基于國家民族計算機產業振興計劃——太極計劃,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公司第十五研究所發起設立了太極計算機公司。而十五所成立于1958年10月,旨在滿足軍隊、國防現代化的需求。因此,太極自成立起,便有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斗、特別能奉獻的軍工文化和創新基因,這決定了它不是一家普通的公司,而是承載使命、有強大家國情懷的研究型生產組織。
35年來,太極已走過三個階段——主機時代(1987-1993)、網絡時代(1994-2000)、互聯時代(2001-2017),自2018年以來,進入到數字時代新階段。在每個階段,太極在創新上都表現卓越。例如,在主機時代,它自主研發制造的TJ-2220系列小型機獲“1988年中國十大科技成就”;在網絡時代,它率先將IT技術與行業應用結合起來,開創國內體系集成先河;在互聯時代,它構建了一體化的IT服務體系,打造了IT服務國家隊。
肖益說:“公司從建司以來,就一直在不停地跟著時代變化,以創新的方式來改變自己,包括組織結構、解決方案、技術產品等等。采用新的方式來突破自己,是我們太極一直在做的事情。”
數字化使傳統的產業邊界被打破并大幅重構,軟件、硬件、服務、應用的融合,已成各行各業的新特征、新挑戰,太極自然也不會置身事外。面對智慧化的大趨勢,太極順勢而為,提出“創新融合,讓我們的世界更智慧”的新使命。如何融合?第一,在方法上,創新和資本雙輪驅動,既要內部創新,也可通過并購等方式整合更多能力、資源;其次,在內容上,生態式融合,即實現產業和數智的融合,既發揮太極所長,也攜手生態伙伴一起為客戶提供優質體驗。
同時,太極明確了自己的定位,以“做中國最優秀的數字化服務提供商”為愿景,制定了“一體兩翼”的戰略,即做強數據+智能這個根基,打造核心產品產業化、運營平臺化兩大引擎,推動行業解決方案數字化升級。具體而言,要在數字政府領域成為第一名,做央企管理域的第一品牌,在國家信創綜合集成服務做到數一數二,也就是成為“自主可控主力軍、數據運營國家隊、智能應用引領者”。
雖然太極的主要客群是黨政軍單位及央企國企(G端、B端),但其提供的服務,已經延伸到用戶(C端)、中小企業(b端)。例如,太極的醫共體服務就直面百姓,在智慧交通領域則直接服務來往車輛。眾所周知,G端、B端客戶的需求和交付模式,與C端、b端存在著較大的區別。這意味著,太極的業務、商業模式也將演進到更寬廣的范圍。
顯然,這對人才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將“尊重人才”落到實處
太極對愿景的詮釋,還有第四個維度——“員工價值成就者”。這是2018年底太極在刷新戰略規劃時重點強調的,旨在將愿景和員工關聯起來,讓員工切實地感受到愿景與自己的關系。
員工價值成就者,成為太極近幾年人力資源管理的根基。首先,核心價值觀的三個關鍵詞——責任、尊重、卓越,每一個詞都有員工視角。在“責任”中,不僅強調員工的使命擔當、客戶為本,也強調“成就事業”,為員工提供事業舞臺;尊重,首先要尊重人才,給員工提供公平競爭、發展、施展才華的機會;卓越,不僅是公司引領行業,鑄就產品品質,更要實現人的自我超越,鼓勵員工不斷奮進、勇于挑戰。
如何將理念落實?太極在戰略層、機制和制度層、組織層都做了周密安排和扎實推進。
在很多公司,人力只是服務部門,管理層的注意力多聚焦在業務,很少將人力提升到戰略層面。太極的三年發展規劃列出了人的“成長型指標”。例如,三年內骨干人員占比,中高級職稱人員占比,員工在集團公司、子集團擔任總師、總工的比例,以及文化認同度等,都設定了增長目標。為保障公司戰略,太極有八大工程,有三項與人力資源直接相關,由人力資源部門主導推動:“集聚工程”,構建人才供應鏈、人才培訓體系;“活水工程”,針對內部的干部培養、內部競聘、員工中長期激勵、績效考核等;“鑄魂工程”,重點是企業文化建設。此外,還有與人力資源間接相關的,比如,“思源工程”,與黨建、組織建設、作風建設、干部人才隊伍建設相關;保障基礎運營的“泰山工程”,顯然也與人力相關。
在制度和機制層,太極近幾年完善了崗位體系、職級體系、薪酬體系,升級了“文化白皮書”,每年都對績效做調整和優化,給員工提供制度保障,向員工明示規則,指明努力的方向。
在組織層面,人力資源部門是由總裁直管的少數部門之一,是不折不扣的“一把手工程”。同時,人力資源部門自身也積極轉型,從原來的職能模式,轉變為戴維·尤里奇所提倡的“三支柱”——專業知識中心(COE)、業務伙伴(BP)、共享服務中心(SSC),激勵BP沉到業務一線,更多地了解員工動態,以提供更好的支撐。
除了正式組織,太極也為非正式組織提供了很多資源。例如,太極的企業文化委員會,由總裁任主任,委員最初是按行政管理的模式來推選的,即每個部門派代表參與。后來,文化委員會做了多次改選,逐步找準定位,入選的委員既要能推動部門的文化工作,還須特別有想法、有創意。再比如,在員工晉升環節設置的專家評審委員會,其成員也來自業務一線。這些委員會絕非“務虛”,而是要發揮實際的作用,職級體系的構建和完善,就是依靠這些內部專家來共同完成;每年,他們都要對其做出修訂,再思考如何更好地評價員工。員工由此感受到,人才工程,并非人力資源部的專務,而是眾人一起共建平臺,人力資源部門主要居中發揮組織協調作用。
既是事業平臺,也是家
肖益坦言,與一些民營企業,尤其與一線互聯網企業相比,太極的薪酬水平沒有那么高,股權期權激勵的靈活度、幅度也有差距,但是,太極有太極的優勢:更注重對人員的長期培養,注重自我培養人才和企業共同進步;太極對人才的使用,不是純利用型的,而是開發+激發型的。肖益本人就是一個例子。他于2003年進入太極,一步一步成長為公司總裁。
因此,太極的人才觀,除了強調德為先(德才兼備、以德為先)、行為要(知行合一、擔當作為),也要求員工以學為本,終生學習、不斷刷新。在太極,這不是一個口號,而是一套體系。首先,所有條線的員工、經理人、后備人才,都有相應的課程體系。其次,培訓體系和崗位要求結合起來,設置崗位必修課,明確每一個崗位上的人應該掌握哪些知識、技能,應該參加哪些培訓。第三,將培訓和職級晉升掛鉤。例如,內部提拔的經理人,候選人必須參加過后備經理人的“英才計劃”且已結業合格;第四,“回爐計劃”,即學過之后,在一定周期之后要“溫故知新”,或學習新的課程體系。
將晉升與學習掛鉤的核心目的是驅動員工自我成長。太極的職級體系,每一級都有明確的職責描述、能力描述,有技能、證書、培訓項目的要求。如果員工希望獲得晉升,不管是縱向的升遷,還是橫向跨序列的轉崗,都要先對照目標崗位的要求自我審視,知不足然后學。
晉升當然是一種獎賞,但它的意義不僅是薪酬水平的提升,還意味著承擔更重要的工作,更多的發展機會。李璇介紹道:“從電科集團到中電太極子集團,都有非常多國家級的重點項目。我們也有很多員工參與,有人擔任了總工、副總工、總師、副總師這樣的角色。對他們來講,這是一份責任,也是一份榮譽,因為自己成長了,有這個能力去擔當更重要的任務,同時對他們也是很好的促進。”
在太極,學習不僅是追求晉升,也是一種文化,同儕間的分享、切磋是常態。太極有自己的開發者社區,有很多活動與經驗的分享。而優秀同事在項目經理活動、銷售大會上做分享也是常態。此外,太極還有輪崗制、導師制等,可謂“有學無類”“三人行,必有吾師”。
這樣一個事業平臺,隨著90后、95后、00后等年輕人的加盟,也漸漸展現出溫情的一面,即“太極是一家人”。在工作時,講成長,講大局,講奮斗,講國家利益高于一切;在生活時,則突出活力,不是“成長”,而是“生長”——給年輕人一片土壤,讓他們自己的文化生長出來。
太極35周年司慶活動,作為企業文化委員會的一個項目,就展現了生長的魅力。作為逢五的司慶,黨委會、辦公會都對整體方案做了研討,提了很多好的建議,最后一致認同將“感謝員工陪伴公司一路成長”作為本次司慶的核心。圍繞這個主題,企業文化委員會出了很多創意。除了傳統項目,譬如司慶大會、歌詠比賽等,還吸納了更多95后、00后喜歡的文化活動,更輕松、更活潑、更彰顯個性。其中,最熱鬧的是“夏日派對”,在派對中,有人穿漢服、聽音樂會、燒烤,還有啤酒暢飲;最燃的是太極的mini馬拉松賽,傳遞積極健康的生活理念;還舉辦了“太極達人秀”,唱歌、跑步、騎行、瑜伽、潛水、攝影等各路達人,充分展現了太極員工的興趣愛好和特長。此外,還舉辦了第六屆“王者榮耀”比賽。這個比賽已成為太極的“保留節目”。
受責任感、使命感感召的年輕人
太極的年輕人,和社會上的年輕人既有相同,也有不同。相同之處是,都充滿活力,對新鮮事物感興趣,對最新、最潮、最熱都應知盡知;不同之處在于,在太極文化的熏陶下,有很強的責任感、使命感,少了浮躁。
2020年初,疫情暴發,太極作為國家隊,緊急召集員工沖鋒在科技抗疫的前線。在“密切接觸者測量儀”開發項目組中,年輕人占比高。項目進展初期,因為要攻堅,團隊吃住都在一起,持續了一個多月。一個月后,有八位一線的年輕人遞交了入黨申請書。這給李璇留下了深刻印象。她詢問八位年輕的同事,是什么原因促使他們這么做?“受到身邊領導和黨員的感召”。
在這樣的氛圍下,太極的年輕人不躺平,敢作為,有擔當。公司的健康寶團隊中,90后、95后成員很多。這是一個與民生密切相關、關系重大、壓力極大的項目。所以,有一段時間,上自公司總裁,下到部門負責人,24小時在一線陪伴項目團隊,很多人每天加班加點是常態;每天凌晨3點要更新所有數據,很多團隊要在此時做一次交班。為了做好保障,有人甚至在項目旁邊租了房子。在李璇看來:“對于這些孩子來講,更多是靠責任感在支撐。他們不斷被身邊的人影響和感召,把自己內心的動力激發出來以后,開始自發去干、去成長,也有很多的想法,也愿意付出努力。”
因此,一名普通的員工,想在太極收獲成就感、獲得感,他要做對什么?李璇說:“珍惜每一個項目鍛煉的機會,在項目里積極地參與,不斷地積累自己的工作經驗,不斷地成長。太極更多就是提供一些學習的機會、項目鍛煉的機會、成長的機會。公司不怕他們犯錯誤,愿意提供試錯的機會。”
太極無疑是一個名副其實的“多元宇宙”:既有軍工文化的傳承,又是典型的技術公司;既是奮斗就有回報的事業平臺,也是彰顯自我的家園。但多元不是混亂,不是無序,而是有主線、有根基上的創新與包容。
以上圖片中國網財經已獲授權
搜索
復制
責任編輯:Rex_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