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新冠疫情讓在線教育成為全球教育抗疫的共同選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調查顯示,疫情最嚴重時全球有194個國家采取了全國范圍停課,受影響學生達15.98億,占注冊學生總數的91.3%。我國政府統籌各方力量為學校提供數字資源、網絡平臺和教學指導,成功實施了一次“史無前例、世無前例”的大規模在線教育實驗,有力保障了億萬學生的學習機會和受教育權利,實現了“停課不停學”。我們在實踐中深刻認識到在線教育的重要價值,也發現了許多問題和不足,包括有些教學效果不佳、學生參與度不高、學生行為習慣養成面臨挑戰,甚至一些學生因長時間上“網課”引發了焦慮等心理問題。隨著疫情防控政策調整,大規模的線上教學整體替代線下教學很可能會成為歷史,但在線教育仍具有獨特優勢,能發揮不可替代的作用,成為學校教育在疫情流行時的重要現實選擇,并進一步發展為學校教育的“新常態”。在這個背景下,如何客觀認識在線教育的優勢與不足,加快推動在線教育轉型升級,是一道亟待解決的時代課題。
近年來,各地學校積極開展在線教育實踐,探索形成了一系列經驗做法。一是通用型平臺建設。過去,在線教學平臺大多是分散建設,“各建各的”“各用各的”極為常見,數據壁壘、信息孤島等現象普遍存在。我國大規模在線教育行動從一開始就注重建設“統一大平臺”,開通了國家中小學云平臺,并進一步升級為涵蓋基礎教育、職業教育、高等教育的智慧教育公共服務平臺,為廣大師生提供了安全穩定的平臺支撐。二是集約化資源開發。過去,數字教育資源建設存在較為明顯的低水平重復問題。但在理想情況下,任何一個知識內容,只需要一個最好的數字資源就足夠了,這不僅可以降低邊際成本、產生規模效益,也能有效減輕教師負擔。北京海淀區、深圳鹽田區等地加強教師資源整合,組織名師集中開展“多兵種”協同作戰,匯聚形成了一整套高質量的在線課程資源。三是多元化教學方式。過去,學校普遍采用班級授課、統一講授的方式開展課堂教學。由于在線教育的出現,許多學校利用技術手段創新教學方式,積極開展在線翻轉課堂、網絡探究學習、“自學+社交軟件答疑”等創新實踐,強化跟蹤性過程評價,探索在線課程學分互認與轉化,推動課堂教學的數字化轉型。
盡管我國在線教育取得了明顯進展,但大多還停留于應急層面,存在“灌輸多交互少”“展示多探究少”“預設多生成少”等突出問題,其核心還是追求統一規范、整齊劃一的集中講授。實際上,在線教育的優勢不是“統一化的教”,而是“個性化的學”。如芬蘭開展在線教育時提出,知識可以少學,但能力不能忽視,在線教育要以學生的思考與學習能力、溝通表達能力、跨文化素養、信息素養、創業精神等七大橫貫能力為導向,倡導用差異化方式開展教學設計和學習指導,并高度重視及時反饋和綜合能力評估。因此,我們要遵循在線教育的新規律和新特點,充分發揮數字技術優勢,推動教與學方式發生深層次變革。一是打破“照本宣科”的教學方式,設計任務情境,引導學生在探究、對話和動手實踐中進行深層次學習。加強個性化學習活動設計,靈活設置課程主題、上課時長和學習計劃,深入開展大單元教學、跨學科學習、項目式學習等方面的探索,不斷提高在線教育效果。二是把數字技術從觀看網課的“終端”變成連接世界的“窗口”,加強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新技術應用,開發學生數字畫像,構建學科知識圖譜,促進資源推送精準化和學習支持個性化,培育在線學習共同體,促進深度交互的發生。三是推動教學組織形態的體系重構。在線教育不是要取代學校教育,而是要創造一種有別于傳統課堂講授的新型教育形態,為學生成長提供更多選擇。打破班級授課制的固有界限,引入遠程協作、社會網絡、知識協同等技術,支撐開展跨班級共享教師、跨學校選修課程、跨區域協同教學等實踐創新,創建微證書、數字徽章和電子學習憑證,探索不同類型學習成果的認定、積累和轉換,形成一種更加智慧、貫穿終身、開放靈活的教育教學新形態。
(作者:曹培杰,系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未來教育研究所副所長)
責任編輯:Rex_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