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技術融合,是數字生產力的必然趨勢。
數字經濟時代,智能化、信息化對于各行各業產生了結構性滲透。隨著消費互聯網流量紅利見頂,互聯網革命似乎已經成為了“過眼云煙”。
【資料圖】
毫無疑問的是,數字經濟正在加速向傳統產業延展。企業“尋找”數字生產力的過程,也被很多人視為正在進行的第四次工業革命。
從當下的技術環境來看,數字生產力已經不再像“傳統能源”一樣,是單一的爆發性技術能夠獨立支撐的,而是逐漸成為了一個融合性、集成性的概念。一方面,它代表著通過大數據、云計算、RPA(Robotic Process Automation,機器人流程自動化)、AI、區塊鏈等技術,以數字化的手段來實現多元化的業務功能,其中以“RPA+AI”為代表的超級自動化,正在被廣泛應用于布局數字生產力。
另一方面,人與數字化系統到底應該如何相處,這一問題對于數字生產力未來的商業化與社會應用價值來說,也越來越重要。
01. 多技術融合,是數字生產力的必然趨勢
其實,在人類技術迭代的過程中,用戶需求往往會在同一時期催生大量的相鄰技術,而當這些技術以組合的方式相互延展,被集成到更高維度的解決方案中,才能被稱為“生產力”。與粗獷的工業革命時期不同,如今的數字生產力不再直接面向工業生產,而是各行各業從生產到管理到決策的流程化體系。
“數字經濟的本質,是利用數字技術鏈接和整合社會資源,對現有的生產力進行變革升級。”
弘璣CEO高煜光表示,這是大多數數字技術在向商業化產品進發的切入點,同樣也是弘璣超自動化演進的基本邏輯。
弘璣Cyclone是一家中國頭部RPA服務公司,成立于2015年,致力于在超自動化技術階段為企業客戶提供從平臺產品到咨詢、實施的完整企業數字化解決方案。
弘璣從成立到引領國產RPA的背后,也是國產軟件廠商高速發展的十年。國產軟件的崛起,勢必意味著在更有力的本土化優勢和信息安全下,企業需要為數字化轉型付出的成本更低,同時得到更專業的技術服務。另一邊,市場教育慢慢成熟,企業的數字生產力需求已經開始從傳統的“自研+開發外包團隊”逐漸向以RPA、低代碼等方式自主構建數字化流程轉變。其中,RPA對企業數字生產力的價值主要有三:
首先,RPA的核心價值是流程自動化,從人到機器的自動化是工業化的關鍵能力,流程挖掘也代表著產業轉型和降本增效的過程。
其次,從領域發展理念來看,雖然RPA立足于“機器人”,實際上面對的卻是人的工作流程,不是像傳統軟件一樣將人框死在固定的流程面前,而是由人來根據需求創造或優化流程。以人為本,也是數字經濟高于傳統工業經濟原理的表現之一。
第三,也是最重要的,RPA的下一階段將會是“超自動化”。2019年,全球咨詢機構Gartner提出了超自動化的概念,進一步為數字生產力提供了“人機融合”狀態下的可行性。
目前,超自動化的關鍵技術組件包括:機器人流程自動化(RPA)、業務流程自動化(BPA/DPA)、集成平臺即服務(iPaaS)、流程挖掘與任務挖掘技術、低代碼應用平臺(Low code/No Code)、業務規則引擎(BRE)、智能文檔處理中的AI技術(如CV、OCR、NLP)等。從其技術組合來看,RPA作為核心定位,也是其中目前商業化最成熟的技術之一,因此業界通常將RPA看作超自動化的“前身”。
目前,國內RPA領域仍處于發展早期,作為被看好能夠跑出PLG(產品驅動增長)獨角獸的企服賽道之一,格局分散且競爭激烈。不過,自2022下半年開始,“千呼萬喚始出來”的可商業化AI終于開始頻繁出現,新的技術融合極大地推動著超自動化走向成熟。RPA的下半場也將會變成關于超自動化的競爭,市場洗牌有望在2023年出現。
02. 技術融合的未來,向“超自動化”演進
“超級自動化是自然而然發生的,我們看到了越來越多的企業想要建立一個可擴展、可管理的自動化平臺。”
高煜光觀察到,企業未來的數字化方向,將會是一種定義人與系統、人與人、系統與系統之間關系的新的集成模式。這也是對過去以信息技術為主導的、以“從系統到系統的集成”為中心的思維模式的重新審視。而超自動化正是在人和系統之間加入了一層“業務自動化平臺”,打破了原有的二元關系。
在新的三元關系中,超自動化一方面可以通過RPA解放人的雙手,把人的一部分能力變成數字生產力,也可以向下進行“系統數字化”。比如,在企業出現新業務需求的時候,可以在不改動老系統的前提下,通過超自動化的技術框架靈活地搭建新的模塊,使得業務形態變得更加靈活。
因此,從應用關系來看,超自動化可以被視為更加全面的“泛PRA”的體現,同樣也擁有比RPA更大的機會。2023年,對于已經發展了15年的RPA領域來說,如何擺脫產品同質化的困境,在資本冷靜期尋找第二增長曲線,廠商的破局點將會主要體現在對超自動化的商業理解,在產品中最大化多技術融合的價值,同時積極提高行業認知。
市場教育在中國一直很重要,尤其是在RPA、超自動化這些聽起來不容易理解的領域,更是如此。在一個領域的起步階段,依靠市場教育和其他領域搶奪窗口期,同時跟隨新興技術的商業化潛力做出預判,對于任何一家軟件廠商來說,都是核心競爭力之一。作為國內最早的一批RPA原生廠商,弘璣也是國內最早將RPA提升到超自動化的企業。
“判斷一項新的技術應當如何延展到我們的產品中,只靠市場驗證是不夠的。只有在企業客戶那里做了很多商業化落地之后,我們才會正式把它作為商業產品推向市場。”
也正是因為這樣,弘璣直到2018年才發布了第一代產品的商業化版本,而近日發布超級自動化的新產品線也是如此。一邊審慎觀察RPA風口下具有長期價值的應用場景,一邊尋找市場切入點,在高煜光看來,同樣是出于對企業中不斷變化的人與系統、人與人、系統與系統之間的三元關系的充分理解。
目前,弘璣已經將其超自動化產品矩陣擴展到了iBPMS、流程挖掘、iPAAS等相鄰技術中,提供了豐富的可組合性,同時更加強調以業務管理為中心,以提高整個業務系統的靈活配置和調度,從而用一種新的集成能力來串聯企業的業務系統。
2021年UiPath上市后,RPA似乎已經不再被視為一個新興領域,但事實上,技術融合的時代流動性決定了企業自動化會持續具有非常可觀的市場空白和深度開發潛力。以弘璣自研的數字人和公民自動化技術為例,雖然RPA本身就被稱為數字員工,但在此基礎上,弘璣將數字虛擬人、AIGC(是繼 UGC、PGC 之后新型利用AI技術自動生成內容的生產方式)等技術與RPA結合在一起,使得以行動為核心價值的RPA能夠更加形象化,“擁有一張臉和一個身份”。對于企業管理者來說,AI能力下的數字人的行為可以被更好的解釋,同時也能以更友好的方式參與會議與流程等。
數字人技術的誕生不僅僅是出于人機共融的愿景,也是因為弘璣的企業客戶們正在擁有成千上萬的數字員工,管理機器人也將成為未來企業管理的重要內容。
另一方面,公民自動化是一個更加“民主”的技術概念,致力于將傳統的專業IT能力打包成為讓業務人員也能夠負責的應用與創造邏輯,使得配置電腦、文件處理、安全性部署等職業能力不再局限于專業的技術開發者。換句話說,得益于RPA和低代碼技術融合的公民自動化,能夠大幅降低業務門檻。人們在“拖拉拽”的操作模式下即可參與到新的超自動化應用。
由此,在數字生產力需求下向超自動化過渡的RPA,目前也成為了國內最適合做多技術融合商業化的賽道之一。而在從RPA向超自動化演進的過程中,除了行業自身的既有優勢之外,未來的產品技術壁壘將主要體現在如何繼續拓寬平臺級的智能調度能力和智能流程挖掘能力。
“在未來的一到兩年中,更多新的技術會加入自動化的賽道,其中就包括決策智能。”
高煜光介紹道,如今,機器人的商業化密度已經改變了數字生產力的生產組織方式,從國外到國內,廠商們已經越來越多地引入AI來驅動自動化技術的升維迭代,以便通過決策智能來觀察業務流程的路徑。未來,RPA領域將有望發展出自動化的“超級應用”。
03. 以“人”主導系統,才是自動化的最大價值之一
不斷增長的運營需求和人才差距,使得企業對超級自動化的興趣持續增長。Gartner預測,2023年,用于支持超自動化的軟件技術支出將達到7200億美元,用來支持流程自動化、集成、決策分析和情報用例。到2026年,超自動化將成為企業數字化轉型的關鍵驅動力,企業內超自動化的程度和業務技術人員數量也會不斷提高。
可在很多人的刻板印象中,超自動化同時也意味著“人會被數字生產力所代替”,或者人們為了工作需要學會的軟件越來越多。以上都來自于“人的能力”被走在半路上的企業數字化限制著的畸形關系。
“人不能被系統綁架,自動化和人的關系永遠都是共生共存的。”
高煜光認為,任何技術產品都應當是為它的用戶角色和不同環境下的用戶使用習慣來服務的。而數字生產力從架構上也分為兩種,一種是面向企業的業務自動化平臺,一種是面向個人生產力的自動化。作為國內超自動化的先驅,弘璣的超自動化產品線也貼合這一思路,分別以數字員工平臺和工作易兩個產品組合面向業務自動化平臺與個人生產力自動化賦能。
除此之外,為了應對不同客戶群體的需求,弘璣還構建了智能助手、尚書臺、弘觀流程智能等產品線,從需求出發分為:
RPA產品線:作為超自動化的原生基礎,是幫助企業實現流程自動化的第一步。
平臺產品線:隨著RPA核心產品的成熟,一方面客戶需要在企業推廣自動化的過程中,對不斷增加的自動化需求進行管理和串聯,同時也對機器人的授權管控、部署上線、運維監控,甚至多個廠商的機器人統一管理與部署;
AI產品線:AI、OCR、NLP、屏幕理解等多項技術能力能夠提升RPA的單點自動化程度,比如在財務領域的智能費審,在運營領域的供應商對賬,銀行信貸領域的風險識別,都需要把AI能力進行場景化,嵌入到業務流程中。
工作易產品線:把RPA產品通過SaaS化的方式,結合應用流程市場,從而使得中小客戶能夠使用企業通用的自動化能力。
弘璣智能助手
弘璣尚書臺
弘璣弘觀流程智能
從全球市場來看,人機關系一直都是數字生產力的核心價值,而在AIGC的烘托下,科技民主化也一度成為了2022年最熱門的議題。而在國內市場,則與海外有著明顯的認知與習慣差異。
比如,國外很多企業已經擁有了自己的COE(Center of Excellence)中心,設立了專門面向自動化的組織等,但國內企業仍處在市場教育階段,高度依賴企服市場的銷售與合作,成熟度差距非常明顯。
其次,超自動化屬于“后期型”數字化手段,其成型對于企業生態有著極高的要求,很難像一些工具類軟件一樣,能夠在幾小時的試用中找到合適的場景。而即使是在企業的機器人數量已經到達了一定規模,也會產生對于管理的思考和新的需求。這個時候,RPA廠商就會通過其他技術能力,如流程挖掘、業務可視化等,來補齊需求。
在這一過程中,企業的痛苦不是來自軟件本身的技術能力,而是自動化旅程從開始到某一階段的時候,企業要不斷接受新的事物,從觀望到理解,從小規模試用到跨部門應用,每一個步驟都有可能折損企業的數字化信心。
“自動化,并不是一個軟件那么簡單。”
高煜光直言,雖然在復雜的企業組織與利益關系之下,每一個從無到有的過程都是痛苦的,但國產RPA廠商的機會也就在于此:他們往往會與客戶粘得特別緊。
另一方面,時間差帶來了一些困難,同樣也播種了新的機會。由于信息化周期沒有海外那么長,中國市場的“包袱”更輕,增長趨勢也更加明顯。此外,相比國內其他企服賽道,自動化對于企業管理的風險和試錯成本要比其他軟件低得多。
未來,作為目前國內超自動化產品組合能力最完整的廠商之一,弘璣將會繼續開拓多技術融合下的標準化商業產品,在對于人與系統關系的理解中,沉淀出更高級的業務自動化,致力于成為中國第一個打造超自動化能力閉環的技術廠商。
責任編輯:Rex_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