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近年來,機器翻譯技術的迅猛發展極大推動了翻譯生產模式的變革,機器翻譯的譯后編輯(post-editing of machine translation,MTPE)已成為語言服務行業的新業態。相較于傳統的純人工翻譯,“機器翻譯+譯后編輯”的翻譯模式將譯員從繁重低效的勞動中解放出來,有效實現了人類譯員與機器翻譯引擎在成本和質量方面的平衡。然而,這種新模式的出現也對翻譯倫理帶來了一定挑戰,引發了“機器翻譯是否會代替人類譯員”的隱憂以及數據隱私安全、譯者主體性等方面的倫理風險。清醒意識到新興翻譯技術所帶來的倫理風險,積極采取防范措施,將有助于構建人機和諧共生的翻譯生態,推動語言服務行業的持續健康發展。
風險類型
翻譯數據資源存在濫用與安全風險。在現代語言服務行業中,譯者在借助機器翻譯引擎完成翻譯項目的過程中,會產生大量的翻譯數據資源(如術語、雙語平行語料等)。這些語料資源在交付給客戶的同時,也會自動存儲到翻譯記憶庫中,可能被用于未來的翻譯項目或作為商品進行交換或售賣。這種數據再利用的行為雖然對企業有利,但可能危害到客戶的數據安全,造成數據泄露。并且,用戶在使用在線機器翻譯引擎時,系統會自動收集翻譯數據用于機器學習、訓練或測試等。然而,用戶并沒有選擇的權利,使用機器翻譯往往意味著無條件地接受自己的翻譯數據被使用。在多數情況下,用戶并沒有意識到自己的數據會被收集和使用,很可能在毫不知情的情況下泄露了自己的隱私。
人類譯者的主體性受到挑戰。當下,隨著機器翻譯技術的進步,人機協同翻譯模式正在經歷由“機助人譯”向“人助機譯”的方向演變,人類譯者的主體地位不斷受到威脅和挑戰。近年來,有語言服務商提出“人機共譯”的理念,希望通過深度學習模擬人類譯者的翻譯行為,提升人機協作的翻譯效果或機器獨立對外服務的能力。在“人機共譯”的翻譯模式下,翻譯活動對機器翻譯的依賴程度越來越大,機器翻譯與人類譯者被視為翻譯活動的共同主體,人與機器的界限日益模糊,從而進一步消解了人類譯者的主體性地位。隨著技術的進步,機器翻譯在很多領域的表現將有可能接近甚至超越人類,機器翻譯替代人類成為翻譯活動唯一主體也并非不可能。
職業價值取向與責任原則面臨沖擊。在傳統翻譯行業中,追求卓越是很多譯者畢生孜孜以求的目標。然而,隨著機器翻譯的廣泛應用,一些語言服務商對效率的迷戀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在他們眼中,績效的關鍵指標是單位時間內的譯后編輯量,譯文質量只要能夠滿足客戶的需求即可——這嚴重違背了傳統的職業精神和追求卓越的翻譯理念。對于譯者來說,這樣的翻譯不再是體現自身價值、富有創造性的工作,而更像是在流水線上機械地完成一項任務。此外,在人工翻譯模式下,譯者對交付客戶的翻譯產品質量負有完全責任。然而,在“人機共譯”的翻譯模式下,譯文出現質量問題很可能是由于機器翻譯的訓練語料中含有錯誤而導致。那么,在這種情況下,究竟是機器還是人應為產品質量問題負責?
人類語言思維的多樣性受到威脅。人類語言的獨特之處在于其多樣性、模糊性和創造性,而機器翻譯的過度使用會使人類語言向程式化、標準化、簡單化的方向發展。目前,在機器翻譯的譯后編輯實踐中,為縮短翻譯周期,譯者往往被要求“盡可能多地使用機器翻譯譯文”,而不需要注重修改文體風格或提升流暢度。這種標準化的機器翻譯輸出會不斷侵蝕自然語言,造成語言的機械化和同質化。同樣,為提升機器翻譯的產出質量,對原文進行譯前編輯的做法往往會以犧牲人類語言特性為代價。如果不加約束地任其發展,會不可避免地威脅語言的多樣性,進而導致思維的趨同和模式化。
防范路徑
注重“以人為本”,開發可信賴的機器翻譯。防范機器翻譯倫理風險,需要從產品的設計和系統開發入手,開發可信賴的機器翻譯。其一,要堅持“以人為本”,確保系統的設計目標是促進人類和社會的全面發展,以改善人類福祉為目標,而不僅是“開發完全替代人工翻譯的機器翻譯”。在未來,注重人機交互、保護譯者主體性,將是機器翻譯系統研發的重要方向。其二,機器翻譯必須安全可靠、值得信賴,要確保用戶的隱私和數據安全不受侵犯。這些信息包括用戶個人信息以及與機器翻譯系統交互過程中產生的語料和數據。一方面,機器翻譯引擎設計方要提高技術安全魯棒性,采取預防性措施,防范系統和數據可能受到的網絡攻擊或破壞。另一方面,要進行隱私安全設計,引入監督反饋機制,確保用戶數據不會被濫用。比如,當用戶的翻譯語料將被收集用于機器學習或訓練時,系統需要提前彈出安全提示,告知用戶潛在的倫理風險并征得用戶授權。
強調“責任為重”,完善翻譯職業倫理規范。職業倫理規范從道德和倫理層面規范行業從業人員的行為,是防范倫理風險的重要手段。然而,現有的翻譯職業倫理規范還不夠完善,對于新興翻譯技術,尤其機器翻譯應用引發的倫理風險關注不足。約納斯(Hans Jonas)提出的“責任倫理學”,對于完善翻譯職業倫理規范具有重要的借鑒價值。他認為,行為者“有責任”考慮其行為可能引起對外部環境甚至是對未來的影響。這里的“責任”與“職責”不同,職責可能完全存在于一個行為內,而責任則指向行為外部,體現出與外部世界的關聯。就翻譯技術倫理而言,行業規范的制定不應局限于忠實、誠信、保密等傳統職責,而應具有更廣闊和前瞻性的視野,突出企業和譯者所應承擔的外部社會責任。具體到機器翻譯的應用上,這種責任體現為確保機器翻譯的使用不會影響到未來行業的可持續發展、不會影響到更大群體的社會生活、不會對語言生態產生不良影響等。當眼前利益和外部責任發生沖突時,應遵循“責任為重”的原則。如果機器翻譯的使用可能帶來潛在的倫理風險,利益相關者要首先考慮是否應使用機器翻譯,或者說機器翻譯應做什么,而不是如何使用機器翻譯。
倡導“教育為先”,培養翻譯技術倫理意識。目前,針對翻譯技術的倫理教育較為匱乏,公眾的翻譯技術倫理風險意識也較為薄弱,亟待提升。鑒于此,應著力加強翻譯技術倫理研究,開展翻譯技術倫理教育,增強全社會的翻譯技術倫理意識和行為自覺。可以通過政策引導鼓勵教研機構、行業組織、翻譯公司等進行合作,面向機器翻譯系統的開發者、使用機器翻譯的公司或個人以及其他受影響的群體開展倫理教育與培訓。倫理教育的重點是培養翻譯技術倫理意識,客觀理性地看待機器翻譯技術的發展,既要肯定翻譯技術發展給人類社會發展帶來的巨大進步,同時也要充分意識到翻譯技術發展存在的倫理風險問題。通過普及翻譯技術倫理的基本概念、倫理原則、治理路徑等,引導公眾關注機器翻譯的人文與理性價值,糾正由于夸大性的商業宣傳造成的認識誤區,從而把握好發展與治理之間的關系,做到推進翻譯技術創新與防范倫理風險相統一。
責任編輯:Rex_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