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機是什么?概念機是承載某一品牌自身理念、創意、技術的試驗品,它可以是品牌對未來科技的展望,更可以是品牌對自身先進技術的展示。
近年,我們在手機上見過不少概念落地量產的案例,也見過太多概念機的先進技術無疾而終,至今已被埋沒在機海海底。而以下這些概念機,已經向世人亮相,正等一個時機,等一個量產的正式登場時機……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一加 11 Concept:
主動液冷散熱
近年量產可能性 4/5
沒記錯的話,一加在 2020 年的 1 月份發布它的第一款概念機型,名字叫「OnePlus Concept One」,通過電致變色的技術實現玻璃變色,將后置攝像頭隱藏起來,后來同年這項技術在 vivo、努比亞等廠商也作了展示,直至年底一加的另一款概念機型「一加 8T Concept」把這項技術用到了玻璃后蓋上;但最終由 OPPO 真正首發量產了這項技術,12 月份推出 OPPO Reno5 Pro+ 藝術家限定版。
▲ OnePlus 8T Concept
一加本周 MWC 給大家展示了他們的第三款概念機,同樣已經有近期正式量產的潛力 —— 一加 11 Concept。
一加 11 Concept 最大的創新在于內置了一整套主動散熱液冷系統,一加將其稱作 Active CryoFlux 微泵主動液冷散熱,藏在手機背蓋之下,配合幽靜的藍色 LED 燈帶,在運作時真的能看到液體如葉脈般流動,而背后還有一個懸臂梁壓電陶瓷微泵驅動冷卻液的流動 ——這一套系統能將手機內部的熱量通過冷卻液主動帶到機殼外輔助散熱。
▲ 一加 11 Concept
不知這項技術未來會在哪款機子實現真正的量產呢?這套散熱系統能給現在的手機帶來多大的性能釋放空間呢?而一些低溫、高溫環境的使用問題又會怎樣解決呢?說實話,其實我們也很期待。
OPPO / 聯想:
卷軸屏手機
近年量產可能性 4/5
如今折疊屏手機早已不是概念產品,但折疊形態除了內折、外折,橫折、豎折,有不少廠商還在探尋柔性屏手機更多的形態 —— 2020 年底,OPPO 在它一年一度的未來科技大會發布了一款概念機型 —— OPPO X 2021,它是一款卷軸屏手機,發布至今已過去了 2 年又 2 個多月了,但這類屏幕可伸縮,大小可變換的手機至今仍未正式量產,但筆者非常有幸真正上手把玩過幾小時。
OPPO 其實并不是第一個提出卷軸概念手機的品牌,三星早在 2018 年就提交過一份類似的專利文件(形態是縱向伸長),但 OPPO 卻是第一家將卷軸屏手機實物正式向世人亮相的廠商。
不僅是 OPPO,其實摩托羅拉在聯想的 Tech World 2022 大會上也展示過了可用的伸縮屏概念實機,跟 OPPO X 2021 延展的方式不同,它選擇了縱向伸長的形態,將手機做小的方式做卷軸屏,最近摩托羅拉在 MWC 展示的 razr 縱向卷軸屏也是如此形態。
為什么這類手機迄今為止都還沒有正式量產呢?說到底以這幾年柔性 OLED 面板的發展看,面板本身基本不是卷軸屏的障礙了,但較大幅度的機械組件更考究空間的利用、屏幕面板的承載、面板的防護、面板更大面積的抗疲勞等能力 —— 不僅是 OPPO 和摩托羅拉,其實 LG、TCL 等廠商也有過類似的產品嘗試,如果它們能一定程度上解決這些問題,那這類產品離真正量產就不遠了。
三星:
多向折疊手機
近年量產可能性 3/5
關于柔性屏幕手機形態的探索,特別是折疊屏形態的探索其實還有很多,像是三星(顯示)在去年 CES 展示的 Flex S 和 Flex G 兩款概念機,就是雙折疊屏的探索 —— Flex S 是內折 + 外折的形態,將手機/平板形態以 S 型的方式折疊,而 Flex G 則是以 G 型,以雙內折的形態合起來。
講真,想實現這類形態的設備其實并不難,TCL 早在 2020 年也以 PPT 的形式展示過類似的產品,但成本才是這類產品真正需要考慮的 … …
小米 MIX Alpha
近年量產可能性 1/5
關于柔性屏手機形態的探索,小米也有個非常著名的案例,那就是 MIX Alpha,一塊柔性屏幾乎包圍全身的「環繞屏手機」,發布于 2019 年 9 月,曾信誓旦旦說會量產,結果拖了一整年都未見蹤影,淪為有價無「市」之物。
小米其實也清楚,MIX Alpha 這類產品即使在今天看來仍只能算得上是個花瓶產品,全面裸露的柔性屏易損不說,實用性甚至不如外折屏手機 —— 如今在小米官方商城的商品頁面仍掛著「敬請期待」四個大字,但 MIX Alpha 在近年復刻并量產的可能性,或者被其它廠商量產的可能性其實已經很低了。
小米 12S Ultra 概念版
近年量產可能性 1/5
跳出折疊屏,小米前段時間的一款概念機其實挺吸睛的 —— 小米 12S Ultra 概念版,它的本質其實就是魔改了攝像頭模組,將量產版 12S Ultra 的超廣角端改成無鏡頭組裸露的 1 英寸 CMOS 并外置鏡頭環,供用戶轉接相機鏡頭使用。
但因為相機大鏡頭的光學物理尺寸和性能的限制,這類形態在實用性上有非常大的限制,且有違手機作為個人便攜性設備的產品基本哲學,這種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尷尬處境決定了小米 12S Ultra 概念版始終只能停留在小眾范圍的玩意,商業公司鑒于成本的考慮,貿然將其量產的可能性很低。
反倒是在手機鏡頭上動手腳更可信,像 2021 年 12 月 OPPO 展示的可伸縮鏡頭技術,在8.26mm 厚的機身塞入一枚 1/1.56 英寸的 CMOS,用可伸縮鏡頭實現 50mm 的等效焦距(定焦、非變焦),且能保持較近的對焦距離 —— 有趣的是這項技術竟然在前幾天,被「非洲之王」傳音的 Phantom X2 Pro 手機量產首發了。
Google 模塊化手機
近年量產可能性 0/5
如果前面的這些概念機的概念都還是太小兒科的話,那么這個亮相于 2013 年,在 2016 年正式終止的概念才算的上是瘋狂 —— Google 的 Project Ara 模塊化手機項目。
Project Ara 的本意是通過智能手機模塊化的概念,讓用戶滿足自己不同的性能、功能和個性需求,再而通過模塊化的形式來減少電子垃圾,就像可組裝的電腦主機一樣 —— 但現實是不同品牌、不同平臺、不同型號的手機各部分的接口并不像電腦那樣統一,Google 若想通過 Project Ara 來統一軟硬件的接口,就必須拉攏更多的元件廠商建立統一的標準,才能真正建立模塊化手機的軟硬件生態,而這就已經動了很多原本供應商的利益了,這對 Google 來說難度不亞于「移山」—— 而今智能手機內部結構愈發緊湊,或許這類模塊化手機的真正量產就越無望。
魅族 Zero
近年量產可能性 2/5
如果說模塊化手機是手機(物理上)開放的極端,那么魅族在 2019 年亮相的概念機 Zero,則是另一個極端,手機(物理上)封閉的極端,號稱是世界上首款真正做到無孔的全無線智能手機 —— 它砍掉了所有實體按鍵、耳機接口、充電數據接口,以及聽筒、喇叭的開孔,并改用了屏幕發聲的方式,支持最快 18W 的無線充電 —— 這些技術單拎出來其實并不算新奇,難在將它們整合在一起做這類無接口手機后的使用問題,需要對抗 USB、Thunderbolt 等各種成熟的有線數據傳輸接口,還需要有標準、快速、成熟且適用性廣的無線傳輸協議 —— 可惜今天看來沒有一項技術是符合要求的,再而即使今天符合要求的無線傳輸協議出現了,形成相當規模的生態仍需要一段時間,因此這類全無線的手機于近期能量產的可能性很低,即使是出現了也可能并不是如今 Android 平臺能勝任的。
小米 / 摩托羅拉 / OPPO :
隔空充電
近年量產可能性 1/5
人類似乎真的跟「有線」八字相沖,受不了一切有線的東西,就連充電也要弄個「無線充電」。這還不夠,還想要拿著手機隔著充電器就把電給充了 —— 確實,較遠距離非接觸的隔空充電更有未來感。
小米、摩托羅拉、OPPO 在 2021 年的時候分別推出過自家的隔空充電技術,以小米為例,它的隔空充電技術,就是在充電樁內置了 5 個相位干涉天線,對手機進行精細的空間定位,再由 144 個天線構成的相位控制陣列,將「電量」通過波束形成的毫米波發送給手機,能在 0.5m 半徑內實現單設備 5W 的充電;摩托羅拉的技術也類似,也是通過毫米波實現定向充電的,但天線組數量和實現的充電范圍有差異;而 OPPO 這邊的原理尚未公布,且實現充電的距離和輻射區域要窄一些,不過能實現最高 7.5W 的充電。
很明顯,相比起 20W~80W 的無線充,甚至是動輒 100+ W 的有線快充,現階段這類隔空充電的技術既不成熟,效率還低,且成本高,暫時無法突破物理法則的限制,進一步阻礙了短期內真正量產的可能性。
你覺得這些概念機里的哪些「未來科技」最有望在近年成功落地?你又覺得有哪些「未來科技」最吸引人呢?但我覺得那些看起來似乎無法落地的想象力,要比即將落地的「未來科技」更吸引人。
責任編輯:Rex_01